风景在于内心
清晨醒来,朝阳还没醒。在微风与朦胧的雾气中推开窗,你会看到什么?
当你的心在困乏时,你的眼前只有那欲雨的天;当你的心在烦躁时,你只能感受到黏黏的湿气;当你欢呼雀跃时,那微风便显得清爽而和煦了。我们看到的世界,不只是眼球落在视网膜上的图像,它还是我们心灵状态的反映。不如说,风景在于内心。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沉寂于自然深处的瓦尔登湖,在寂寞中喧嚣着;沙乡诗意的魅力,带来了无数沉思;托斯卡纳的艳阳,伴着生活轮回周转……相比而言,毛泽东眼中的风景,天高地阔、霸气雄伟;李白眼里的世界,飘飘欲仙,伴我对酌;岑参眼里的外物,一夜春风“梨花”尽开。人看到的风景,不仅被心情影响,它的主因兴许更在于性格。
然而风景一定由心决定吗?当然不是这样的。但有意识地打开那心灵之窗,风景肯定会改变心情。
推开明净的窗,用欣赏的态度对待风景。大多数人往往无法理解喜欢虫子,然而达尔文、法布尔却因自身对这种渺小生灵的欣赏而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顾城对金属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的眼里,每一种由金属制成的物品都是那么可爱,他由此写出了不少瑰丽的诗歌与优美的散文;李时珍对自然的一草一木无比上心,才由此创作了《本草纲目》……科学家因为喜欢穷究万事万物的奥秘而求真,文学家因为想要倾诉而落笔,格斗士因为渴望证明自己而施展拳脚。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种风景。对同样一片草地,植物学家看到花与叶的千百种形状,动物学家看到虫子飞起时翅膀振动的幅度,诗人看到内在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与阳光,常人却只能看到单维静栖的草。学会深度的欣赏,你就会有无穷的风景。
推开干净的窗,用体察的态度对待风景。在城市里,向窗外望去时往往第一眼看到的并非动植物,而是人。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阳春白雪,也要会体察下里巴人。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弗洛伊德,通过观察“人”探索出了多少奥秘,又通过这些奥秘拯救了多少人啊!欣赏风景确实需要一些眼光去注意到人们忽略的角角落落。然而,当你想要体察人情时,保持干净的双眼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站在中立、超然的视角看,才能洞若观火。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你能说他们写的不是“俗”?然而,当文字从他们笔下流淌而出的时候,你却忍不住为其中的“雅”拍掌称赞。这才是真正的“体察”,放下道德对心灵的桎梏,撇开陈旧回忆的偏见,用一张白纸描画窗外的风景;然后再将自己安插事内,才能深刻体味其中的缤纷斑斓。
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学会转换视角也是很必要的。当你想着植物时,窗外的树便动了起来;当你想着温暖的颜色时,阳光便射了进来。或许大部分人的眼光很多时候是片面的,但当你由无数片面的角度观察了世界之后,你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完整、公正的答案。
世界是多彩的,它的风景要多于所有沙滩上的贝壳,甚至要多于天上的星星。请你睁开双眼,像新生儿一般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吧!它会将雅与俗、美与丑、明与暗同时灌注到你的心田。而成长的心灵与升华的人格,一个崭新的你,就在窗外等着你。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