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文化研究的创新力作
——评《学校制度文化育人论》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永刚教授的著作《学校制度文化育人论》,是我国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研究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学术创新力作。该著作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学校制度文化的育人机制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是作者经过长期酝酿、多年探索形成的对学校制度文化和道德教育之间关联的研究成果。
该著作立足综合独特的跨学科理论研究视角,采用历史和逻辑统一、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结合、整体分析与个案研究并重的适切性研究方法,重点对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理论基础、历史脉络、实践困境、应对路径开展深度研究,彰显了较难得的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理论与实践深度联结、中西方研究观点对比鲜明突出、问题与对策彼此呼应的研究创新点和特色。著作对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理论视角综合独特
著作采用文化学、道德哲学、制度学等多学科融合视角开展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研究,具有综合而又独特的跨学科理论研究视野。正如著作中所言,“学校是‘以文育人’‘以文砺人’‘以文化人’的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具有的存继、传播、交流、创新文化的功用,以及学校所肩负的育人职责,将制度、文化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文化学、道德哲学、制度学及其关系顺其自然成为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理论基础,并具有内在的合作联动共生效应。首先,作者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分析视角,提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是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基本向度。其次,作者以文化学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分析了文化、学校文化的演进脉络和内涵本质,提出学校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水准。最后,作者以制度学理论为主,文化学和道德哲学为辅,深刻剖析了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本质特征、基本结构以及学校制度文化育人机制的含义、理论基础、现实依据,着重提出“人性的终极关怀: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人性论基础”“学生道德发展的实践性: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认识论基础”“道德要素的整体互动: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系统论基础”等理论观点,从而为学校制度文化育人构建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基本研究分析框架。
二、概念厘定精准深刻
概念的精当释读是著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开端,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通过中西、古今对比研究,立足文化学、道德哲学、制度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关联性,相继厘定了文化、学校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育人机制等核心概念。作者提出“文化为人类所独特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样态,具有历史性、平等性、融通性特质”“学校文化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样态和表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枢纽。制度文化承载并表达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与制度体系中承载、包含、表达的文化形态。它具有规约性与融合性、历史性与具体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的基本特点,非正式学校制度文化、正式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的实施机制是其基本构成要素”“学校制度文化的育人机制,是指通过学校各育人组织机构及其相应规章制度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机整合,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并保障育人效果的运作方式和活动过程”。作者对上述核心概念的独到、深刻、本质性剖析解读,丰富拓展了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廓清了研究对象、内容、理论基础、核心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界域和本质性研究指向。
三、方法使用丰富多元
采用历史和现实、中外先比较后统一、一手实证调查和二手文献分析并重、个案研究与整体分析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是该著作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作者使用的上述全面、综合、立体的多维研究方法,助力该著作对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内在运行机理、突出问题、本质性原因、解决路径,开展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深刻观照现实的高质量有特色研究。例如,作者通过对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档案等相关文献的搜集、鉴别及整理,了解学校制度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的前沿和发展动态,为培育积极的学校制度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论证。把几所学校作为个案,将学校制度文化作为研究视角,采用访谈法,辅之观察、文本分析,对学校制度文化育人机制进行深层考察和解读,展现了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真实面貌。通过梳理学校制度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探寻学校制度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学校道德的影响、获取的教训与经验,厘清了中西方不同学科理论、代表性研究成果对中外制度文化、中外学校制度文化育人差异点与共同本质属性的界定和解读,有助于明晰当前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理论发展脉络、实践运行轨迹和发展趋势。
四、问题解决理实结合
作者在著作中从学理与事实两个层面探讨了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依据,阐释了学校制度文化育人功能的逻辑前提和必要条件。接着,深入挖掘学校制度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精神与伦理意义,集中阐释了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正式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偏失、非正式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乏力、学校制度文化育人实施机制的疲软三个主要层面。上述问题催生了诸多矛盾、争议与隐忧,为育人活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严重桎梏育人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随后,作者深入揭示了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行政化、工具理性的宰割、市侩主义的侵蚀、制度认同的困厄。最后,作者立足文化学、道德哲学、制度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融合视角,提出秉承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整体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独特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制度规约和道德自觉相结合的学校制度文化育人基本原则;倡导坚守完善人性的学校制度文化观,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培育制度文化认同心理,坚持民主治校、实施“引领+参与”的治理方式,创造条件、搭建制度文化育人的宽广平台,健全运行机制、切实提升制度文化育人的执行力等应对之策,从而凸显了该著作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方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衔接的又一大研究亮点。
(作者系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在站博士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