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需验证
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逐步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初步形成,正是“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把思政班会课讲活、讲深、讲透?如何促进思政班会课的内涵式发展,让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关心并研究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不仅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自己也不能迷失。数理化之外,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注重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希望能提高思政班会课的教学效果。其中,关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觉得,用好当地的红色故事是很重要的着力点。以我所在的县城为例,这里红色资源丰富,教师可以通过本地典型和身边的真实事例,把红色故事讲出“地方味道”。在课堂上,我经常根据班会内容进行有效延伸,播放商河县委组织部与商河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初心》和《感动商河》等红色纪录片,唤起悠久的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通过镜头认识侯振贵、张建华、李以智等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商河优秀老党员的故事。为了祖国的振兴发展,这些先锋楷模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他们的故事既生动又接地气。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历史,而是鲜活的、可感知的革命故事。真切的感受、朴实的话语深深感染了学生。他们纷纷表示,要践行革命精神,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为进一步推动思政班会课教育教学创新改革,聚焦思政课教学实际需求,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把思政教育融入学校的关键课程、关键事件中,让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并与之有机链接,让思政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有效联动革命纪念馆等社会资源,把班会“搬”进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走进商河县许商街道单园村的“红色书屋”、商河县党史馆等红色打卡地,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引导学生读书、明志、崇德,坚定理想和信念。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中,我布置了思政作业,引领学生利用国庆小长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在家乡周边重走红色道路、追溯红色记忆、访谈英雄模范人物。回到学校后,我让学生担任“小老师”,在班会课上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学生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悟,萌发了学习新思想、践行新理念的内生动力,增强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了思政班会课的效率。
教师应该上好思政班会课,用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使命感和成就感,立鸿鹄之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作贡献。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