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济南市历城职专让读书行动成就学生出彩人生 乐陵职专搭建学生多元发展“立交桥” 走进现场觅机遇 校企融合促发展 坚守央企办学特色 致力培养“大国工匠” 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如何行稳致远,为区域发展添动能?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职 教 论 坛】

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如何行稳致远,为区域发展添动能?

□ 廉德忠

日前,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在济南成立,济南、淄博、东营、泰安、滨州、德州、聊城七市握紧拳头,共推产教融合发展,抱团抢占产教一体化发展先机。对济南及其省会经济圈七市而言,未来产教融合的路怎么走?如何实现“共生、共长、共融、共兴”的美好愿景?

我省产教融合基础好、亮点多

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再赋新动能

我省是首批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2023年,教育部与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对接山东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和全省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建设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3个产教联合体”。

为此,我省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0.82亿元,支持33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总投资84.4亿元。累计支持306个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16.6亿元,总投资1906.2亿元。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省份,我省建设了47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5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立了完善的产教对话机制。济南、青岛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4家企业纳入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威海市、日照市等5个城市纳入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分三批遴选585家省级产教融合建设培育入库企业,为全国产教融合工作探索经验、提供示范,让职业教育“山东样板”“山东模式”叫响全国。

打造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形成产教融合新形态、区域发展新机制

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发布了联合体宣言和标识、联合体职业教育研究专项项目和数智化产教融合实践促进项目,公布了首批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技术攻关平台。一系列举措体现出省会经济圈7市在推动省会经济圈内区域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特别是在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步调一致,步伐坚实有力。

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致力于打造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引导产教资源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省会济南作为牵头单位,发挥好辐射、牵引作用,其他城市作为直接参与者,做好融入文章,形成富有活力的联动圈、创新圈、发展圈,才能真正形成产教融合新形态、区域发展新机制。

联合体成立了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理事会,如何建立“实行政府主导、校企主体、多元参与、实体化运作”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会上发布的7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涵盖了精品旅游、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设备、现代高效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制药与大健康、高端和精细化工等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分布于7市之中。对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内的政行校企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打造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共同体,是7市优势互补、互为驱动的创新契机、发展机遇。把握这一点,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必将迈入“其道大光”的新境界。

走实走新“双向奔赴”、相互赋能路

促进省会经济圈区域产教一体发展

建设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是教育和产业双向奔赴、相互赋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怎样才能行稳向好、宏图大展?

在多元协调、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发挥联合体的资源集聚优势,切实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大势所趋。省会经济圈涵盖的各市产业与教育各具特点、各有优势,既要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又要基于自身特点设计产教对接模式和落地项目,形成多中心、多维度、多层面的产教对接新格局。这样才能提升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在以教促产、支撑产业上下功夫。联合体成立的重要任务是为产业发展赋能,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统筹各成员单位的培训资源和需求,支持学校建立跨区域、跨企业的培训中心;瞄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依托联合体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转化中心,提高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专利转化能力和水平;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教育就支撑到哪里,有组织地推动校企“组团出海”,建设海外职业教育“班·墨学院”,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建设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提供支撑……需要联合体不断进行协同创新和实践探索。

在以产助教、提升教育水平上下功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校企联合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是联合体的重点任务;以职业标准、岗位标准升级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让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是联合体走远、走新的关键所在。强化实习就业联动,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就一定能促进更多优秀学子在当地就业、建设山东。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