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心康家和育新人” 立德树人视域下系统优化小学教学管理的思考 优化课堂结构 提升学科思维 做好三道“加法” 做实科学教育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联盟校  举办同课异构英语教研活动 济南市市中区 举行儿童“多彩戏趣”阅读课程研讨交流活动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 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结构 提升学科思维

□ 鞠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养、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5个方面,并指明它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为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设计“实用性”准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需具备三要素:一是简单具体,学生容易看懂且学习方向明确。教师不能把教学目标当成学习目标,少用“理解”“掌握”“了解”等似是而非的词语,每个目标都是一个学习任务。二是具有可操作性。学习目标也是本节课的学习菜单,学生可以照单操作。三是具有可评价性,目标中有能力要求、知识要求、情感要求,通过“会”“达到”“认识”等词语,指引学生对学习成果从不同角度进行自评或互评。因此,学习目标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导知识学习的过程,二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设计“有内容”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中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总结,实现“真学习”。

(一)要高质量的问题引导

高质量的问题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有思考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思考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入问题,并进行高阶思考。二是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不注重单一的标准答案,追求让学生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有知识的连接性。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综合理解和应用。

(二)要限定时间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锻炼学生的快速组织语言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教师不应只追求正确答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有难题必讲,一定要把“学习的第一次给学生”。这是一个安静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

(三)要有思维的交流展示

课堂上要有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叙述结果、叙述做题过程,而是要求学生说清原理,说明为什么,即说思维和方法。通过这个过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方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教”的过程,“教”是最高级的“学”,体现了“教”与“学”的一致性。

三、设计有效的“多元化”评价

课堂评价由引导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评价。所谓引导性评价是教师不过于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和交流中表现出的素养。引导性评价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要用学生表现出的具体素养评价学生。不能用“你回答得很好、很棒”等评价学生。这样,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也就不知道以后要怎么做。这种评价为无效评价。教师从哪些角度评价学生,学生就会从哪些方面发展自己。

过程性评价包括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不是评价结果的对与错,而是评价方法应用得是否恰当合理、评价思路是否清晰等。学生在课堂上评价,是高级的“学”,体现“学”与“评”的一致性。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评价量规体现,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学生即可对照评价量规对自己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从而积极地将评价内容纳入自己独立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法点拨

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交流和评价,总结学科思维和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脉络关系,指导学生绘制知识与思维方法相关联的思维导图,再通过交流、展示、评价中反复应用思维和方法,让学生将归纳点拨内化于心,怀揣一把把思维方法的钥匙,开启一扇扇学科大门,实现“会学习”。

教师要时时调整课堂节奏,引导学生从“理性思辨”中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方法规律,即形成学科思维模式。这些学科思维是打开学科大门的金钥匙。学生运用思维点拨和方法规律,就能镇定自如地打开学科大门,走入学科,实现自主深度学习。课堂上,教师还要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系烟台世回尧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