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巧设“巧合” 妙悟“巧合” 以赛促学 促进初中生英语能力提升 向美而行 做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引入趣味因子 构建智慧课堂 通过场景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探索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引入趣味因子 构建智慧课堂

□ 吴贞芹

学科互融互通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当前教育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教师往往是从学科知识本身出发,进行纵向的深度探寻。教学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需要在交叉融合中构建认知体系。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观照意识,巧引妙融,从学科内涵属性出发进行深入探索,找寻教学切入点、思维衔接点,引入多重趣味因子,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启迪、思索。

然而,一种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属性。对其进行有效梳理,找准知识本质属性,教学才算成功的。生物学科是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呈现时虽然是以单元为单位展开的,但知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可以将前后所学知识进行关联对接,找准内容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以弥补教学的单一化、碎片化。

教学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课时,学生学过植物类群、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相关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知识层面的积累。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构建。蒸腾、光合、呼吸是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存在多重交叉点。教师由光合作用中植物释放氧气着手,对学生展开引导:“植物释放氧气的过程就像人呼出氧气一样,是呼吸的过程。你是否知道植物呼吸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让我们一起进行探究。”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梳理光合作用相关步骤,实现知识交叉。

学科内容的多元组合。学科边界往往是从知识层面划分的,但其教学终极目标追求是一致的。且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丰富的学习体系。从宏观视域出发,找寻学科之间的纵向关联,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大有裨益。教师结合所学内容引入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能给学生带来思维、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触动,引发他们深度思索。

教学《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伊始就以视频、绘画、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视频中依次显示各种不同形式的脊椎动物。在感官触动下,学生逐渐进入学习思考状态。进行文本内容探究时,教师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进行比较分析。在系统剖析的过程中,他们主动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对绘画有浓厚兴趣,自然愿意主动参与,探索、展示热情极高。

生活要素的有效对接。生物学科与生活有多重关联,它是现实生活的反馈。教学引导过程中,单纯从知识层面着手进行设计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泥潭,学生的参与热情得不到激发,无法真正理解知识。要想改变教学现状,教师应从生活中找寻切入点,对知识进行链接,打开学生的思维开关和闸门,让学习活动更接地气。

教学《细菌》一课时,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给教师提供了更多设计思路。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设计了一个“是真的吗”的活动。“一双脏脏的手,用舒肤佳香皂洗完后,变得干净了,就不再有细菌了。这种说法是真的吗?”学生主动猜测,很快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以此为基点,引入对细菌相关知识的梳理、探究,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细菌。学生自然是难以找到的,因为细菌非常小,肉眼根本看不见。深度把握细菌的结构形态、生命活动特点等内容后,教师对接生活,让学生思索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思维认知的交互中,知识得以呈现和内化。

生物学科内涵丰富,涉及维度较广。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特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多维融通。教材文本之间有诸多关联性,知识点环环相扣,从内部信息着手进行互融互通是必要的。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纵横交织,找到衔接点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生活是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最有力的支撑。从生活角度提升教与学互动频率,亦可以达成生物核心素养目标指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济阳区澄波湖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