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巧设“巧合” 妙悟“巧合” 以赛促学 促进初中生英语能力提升 向美而行 做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引入趣味因子 构建智慧课堂 通过场景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探索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通过场景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探索

□ 赵光诚

新时期,数学教学倡导教师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场景学习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

场景学习是指以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方法,强调将学习者放置到真实或者模拟的场景中,在亲身体验或者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让他们进入知识理解和应用状态。在场景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数学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在逻辑,提升数学推理和应用能力。在场景学习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创设真实生活的数学学习场景。在场景学习理论的导向下,教师应该采取措施去创设真实的数学学习场景。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课时,我构建了真实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场景: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实例。学生看到屋顶的瓦片排列是三角形,看到路标的设计是三角形。在这样实际例子的引入中,学生发现三角形是稳定的,并且被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其次,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合理地使用三角形知识。为此,我设定了这样的问题:“你有一块长方形的蛋糕,要将其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如何切分?”学生尝试去动手操作,并且思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据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其间,我积极使用多媒体工具,将教学软件或者视频融进去,展示三角形在不同领域都有应用。比如,工程结构中的桁架或者艺术设计中的构图等。这样的素材引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到数学知识在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

二是利用故事情境引入数学概念。在场景学习理论试用期间,教师要构建故事情境,据此引入不同的数学概念,让数学教学活动的综合效益不断发挥出来。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讲述一个小男孩在公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小男孩带着风筝在公园里玩耍。他发现,风筝飞得很高的时候,绳子与地面之间有一个角度。我将故事情境绘制在黑板上,此时引入“角的度量”这一概念,并且解释如何测量这个角度的大小。这可以说明,在不同角度,风筝的飞行状态是不一样的。我还引入场景感知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尝试调整风筝的绳子,在此基础上去观察和记录不同风力条件下角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角度大小与风筝飞行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角的度量方法。为让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我还设计了与故事情境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索:风筝线与地面形成45度角时,风筝飞得更高。如果将角度调整为30度,此时风筝的飞行高度是怎样的呢?依靠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故事情境关联起来,由此锻炼问题解决能力。

三是借助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在场景学习理论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期间,还需要融入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环节,以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教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时,我将关注点放在4个方面:其一,设置一个与自行车相关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布置一个自行车旅行计划的任务,在完成任务时,学生需要规划用自行车去旅行的方案。其间,学生需要考虑如何去计算距离、如何去估计时间、如何去控制速度等。在这样的任务安排中,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数学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其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状态。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是旅行者,有的是导航员,有的是时间规划师。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责任,比如有学生选择的是旅行者,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导航员需要界定线路和方向;时间规划师需要计算好整个旅程需要的时间。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对应的数学知识,还可以锻炼沟通协调能力。其三,为提升模拟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提供了一些工具或者材料,比如将地图、计时器、秒表等工具交给学生。学生在模拟实践场景中,可以去测量距离、可以去计算速度、可以去计算时间。依靠这样的方式,确保可以更好地将骑着自行车旅行中的数学知识挖掘出来。其四,我设置了一些挑战环节,比如异常天气、道路不佳等因素,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确保他们的数学思维锻炼进入更加频繁的状态。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尝试融入场景学习理论,通过架构生活场景、合作场景、模拟场景,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殷巷镇中心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