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改”让习作教学柳暗花明
43本作文终于批改完了。看着这一摞一尺多高的作文本,翻了翻文中千思考万斟酌的一句句批语,想到学生将从我的辛苦劳动中得到启迪,一丝兴奋、一丝轻松、一丝成功和自豪涌上我的心头。
作文一本本地发下去了,学生在我的要求下翻开了作文。我像等待检阅似的看着他们。只见学生互相询问了作文等级,漫不经心地看了几眼批语便万事大吉了。那一刻,我的心凉了……那43本作文可是我12个白天把时间挤了又挤、12个夜晚挑灯夜批的结果啊!看着学生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没有刚批完作文时的兴奋和喜悦。那一刻,我迷茫了。
怎样才能让我辛辛苦苦写的批语走进学生的心田?怎样才能使他们真正从自己的习作中、从更多伙伴的习作中得到启迪?我陷入了思考: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借集体的智慧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优势显而易见。能否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迁移到习作教学中呢?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师的评改意见,而且在教师批语的引导下相互启发、碰撞进行习作评改,这样的合作无疑是使学生受益最大的。
想到这儿,我决定试一试。首先,我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以及习作中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了集中讲评。然后,我说:“同学们,我也是大家的合作伙伴,对你们的习作,我认真阅读并写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再次修改后,你们的作文一定会锦上添花。今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评改。方法是,每个小组选出本组成员的一篇习作在小组内集体评改。评改结束后,我们进行改后习作大展评。”
“小组合作评改”“改后习作大展评”等形式对学生来说是奇妙而新鲜的。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行动起来,我也兴奋地加入一个小组的评改中。这是一篇写景的习作,小组学生正在评改王建的《美丽的校园》。王建将自己的文章放在小组中间,大声地念着。小组其他学生时而审视原文,时而凝神思考,时而飞速地在纸上写着什么。文章念完了,小组长发言:“请大家思考一下,一会儿发表意见。”两分钟后,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张伟琳首先发言:“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老师在批阅的时候画了波浪线,我感觉的确很美。”他指着文中的一句继续说,“‘粉红的月季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笑脸,犹如害羞的少女亭亭玉立,绚丽多姿。’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很生动。”朱琳也抢着说:“这里的‘绽’字用得很好,很有灵性……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王柱子说道:“我也觉得句子很美。不过,文中的这句话‘多么美丽的学习环境啊!美丽的教学楼,美丽的草坪,还有美丽的花坛’用了4个‘美丽’,太单调、重复。如果换换词,文章会更加生动、丰富。”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会儿的工夫,原文修改成了“多么优雅的学习环境啊!壮观的教学楼,碧绿的草坪,还有鲜花盛开的花坛”。听了大家的意见,王建紧张地忙碌着,不停地在文章上面勾画、添减、调整。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时地为一个个地方修改成功而兴奋不已。瞧,文中又有一句话,在集体智慧中美丽诞生了。原文有这样一句:“那美丽的紫叶梨,真惹人喜爱。”我在旁批中这样写道:“紫叶梨如何惹人喜爱?发挥你的想象力,把它的颜色、形状、气味等告诉大家吧!”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他们修改后的:“远远望去,那一串串紫叶梨如同一条条花棒棒。走近了,那花朵粉嘟嘟的,像娃娃调皮的小脸蛋,挨挨挤挤正冲着你笑呢!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有的展开两三瓣;有的全绽开了,像一把把粉红色的小伞。我不禁把脸凑过去,滑滑的,爽爽的,像婴儿的肌肤。仔细闻,还有淡淡的清香呢!”看着学生能结合评语修改得那么精彩、那么成功,我和他们一样兴奋。感受着自己的文章在大家的帮助下不但消除了错别字、错标点,而且文章更流畅、生动了,王建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此时,他更加有了灵感。“大家看这句话‘风儿吹来,荷叶上的水珠就会滑落下来’,我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修改成这样‘风儿吹来,荷叶轻轻摇动,不时还有调皮的小水珠从它的手掌中滚落下来’。”紧接着,大家又将文章中过渡不自然的地方添加了几个过渡句。文章越来越精彩了,可是交流仍在继续着。
25分钟后,激动人心的“改后习作大展评”环节开始了,小组代表先将原文和改后文章念给大家,同时简要介绍修改思路。然后,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或者赞赏,或者批判,意见不一致时,激烈的争论也会发生。争论过后,学生对文章修改的认知更明晰了,被交流的文章也更趋完美。
此时,学生经历了教师评改、小组合作评改、全班交流评改的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文章如何修改有了更准确和丰富的认识,“自评自改”作文的时候到了。在“改后习作大展评”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地说:“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对如何修改这篇写景的文章已经胸有成竹,对自己的文章如何修改肯定充满信心。相信,你的习作修改后会更加精彩。下面,请同学们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评自改。如果有困难,继续请你的伙伴帮助。”此时,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端起自己的作文本认真读起来。他们时而认真体味教师的批语,时而托腮回忆刚才交流中的精彩发言,时而请教小伙伴,时而执笔修改……看着学生认真修改的样子,我想,他们笔下流淌的一定是一片美丽的风景。
自评自改完后,我请学生找自己的伙伴相互欣赏。这里的伙伴可以是小组中的同学,也可以是小组外的同学。这样的交流更随意和宽泛,学生交流的兴趣更高了。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我对学生批后改完的习作进行了第二次评价,变以往的一次性评价为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例如:有的学生初次评价等级为“良”,经过批后改获得“优”。这样,学生能品尝到习作合作交流和反复修改的成功。学生合作交流评改作文的兴趣不但更高涨了,而且对习作修改充满了信心。同时,在第二次评价中,我也对小组合作评改情况进行了点评,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小组的成绩。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传统习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在这种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评改是作文教学的终结环节。教师辛苦评改后,习作教学不再延续。对教师的评改,学生不能心领其意,受到启发,更不能进一步修改,也就谈不上习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这样的评改形式的确是“徒劳无功”“功夫同于虚掷”。而在这次的写景作文的评改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教师评改——小组合作评改——全班交流评改——自评自改——伙伴欣赏——教师综合评价”的过程,每名学生不但认识到自己习作的成功之处,而且能发现和改正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又从集体评改中学到了写作技巧,收获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作为小学生,他们在作文起步时学会评改,养成了自主评改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在不断的评改中,他们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写出高水平的作品。
我欣喜地审视、反思着这次习作评改的整个过程,欣慰地笑了。我的辛苦没有白费,“多元评价”终于带来了习作教学的柳暗花明,我对今后的习作教学充满信心。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