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读书
读书,宁静致远,修身养性,育气质而炼卷气,动笔墨而提才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次,我到农家书屋参观,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翻开扉页,小时候熟悉的字句跃然纸上:“魏强脑子想着,两只脚迈上了公路。他想越过公路,到那片房子跟前仔细看一看……为了防备万一,立即装成个胆量过小的老百姓,朝旁边一跳,来了个就地十八滚,滚到公路旁的深沟沟里。”记忆也随着淡淡的书香、亲切的文字慢慢展开。
感恩读书,离不开的是我的爷爷。我很小的时候就结识了书,那是黑白相间、淡黄薄纸、竖印成列、一团团黑墨块块的老书。书上的字都是繁体的,书页如黄绢一样透明,两面都是,书中的插画也是黑白色,那是爷爷的最爱——《岳飞全传》。爷爷虽不认识字,但每天晚上都翘着小胡子在炕上搂着我绘声绘色地讲岳飞出世洪水泛滥母子逃生、金兀术扰乱中原的故事,一页页讲来,我听得如痴如醉、夜不能寐。第二天,我早早爬起,偷偷找来书翻看,却仅识几字、难以识读。于是,便夜夜追着爷爷听书,求根寻底,精彩无限。正是爷爷的夜夜诵读,正是那一本薄薄的绢书,打开了一个幼小心灵求知的广阔画卷,一条痴迷书中世界的乐趣之径、探寻之路。
感恩读书,离不开母亲的叮咛、教诲。曾记得,上小学时,我趴在油灯下痴迷于埋头苦读《敌后武工队》《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大部头,而不识字的母亲总是无怨无悔地陪伴我。她做着针线活,纳着鞋底,充满慈爱的目光伴我在书中遨游。每每夜读如长夜苦学,我在母亲床前、油灯之下读得津津有味,乐不思眠。每至三更半夜,困得迷迷糊糊的母亲总是带着责怪的口吻关切地唠叨:“还学呢!都几点了?睡吧!”呵!母亲不识字,她又怎知我的乐趣哪!后来,父亲得知我在读小说,便严格控制我的读书和用灯时间。还好,母亲总是迁就我(看书总比在外边瞎玩儿惹祸好得多)。她在我的床前放了一个小马凳,下面垫了几块砖石,我总算可以坐在床边偷偷地看书了。有时,为了避免被父亲抓到,我只能在客房的里间隔着农村用蓖麻秆做成的帐子、挖掉几根秆子,掏一个长方形的孔洞,借着客厅里大人们谈论家常时透出的方块亮光,谎称睡觉,偷偷地躺在被窝里畅游书海……读书真好,其乐无穷。
感恩读书,让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如此读书,不分类别、厚薄,不辨伪劣、简繁,拿来就读,往往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读不择书。爷爷、叔叔、邻居们家里凡是能找到的书都“无一幸免”被我读了一遍。在书中,我知道了抗日英雄魏强、老洪,懂得了忠义千秋、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满江红》时的慷慨壮烈,钦佩“三顾茅庐”继而“三分天下”的刘备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智慧和谋略,羡慕《金银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人物的奇遇和冒险经历……书,让我在幼小的年纪看到了更大更广的世界,让纯净的思维在无限想象的空间翱翔。
感恩读书,是那些淳朴的乡亲让我沐浴在书籍的海洋中。三天一本、五天一套,一本好书,我往往不分昼夜、不知饱饥地“爆读”“痴读”,但毕竟家徒四壁,蓬荜之室何以寻书?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书籍毕竟是奢侈品、稀有物,家中都是哥哥、姐姐们学习留下的课本资料;有的家庭连这样的书也很少,因为被喜欢抽烟的长辈用来做了烟卷。书,一直是那个年代农家孩子眼中的稀罕物。倒是亲近的乡邻、知底的亲戚能让我遍寻好书,不计较我翻箱倒柜、反反复复地借书看书。我常在大杨树下与乡亲们一起乘凉时谈论《聊斋》的故事、《搜神记》中的奇遇……
如今,看到农家书屋里满屋满架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一列列各类图书,看着男女老少、长幼远近的乡亲们如痴如醉地在书屋中读书;手捧着自己心仪几十年、幼时读过却没有封面、撕掉前面好几页的写抗日英雄魏强的书,兴奋之情、感恩之情充溢心房。读书真好,有书读的感觉真幸福。
岁月流逝,我读过不少好书,但更多时间为事务所累;写了不少“豆腐块”,却大多为繁芜公文。我常想:宁静之余,若能手捧一本好书、品一杯好茶,该是多好的人生享受啊!
(作者单位系临沭县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