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暖心服务护航“头雁”振翅高飞 济南大学全力打造智慧校园  推动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质量发展 图片新闻 四点布局 落子成势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鲁东大学

推动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质量发展

鲁东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胶东地区唯一的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2014年设立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学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组建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等领衔的高水平博士后合作导师队伍,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博士后科研人员,产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聚焦教育前沿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举措,搭建研究平台,不断推动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质量发展。

搭建研究平台

筑牢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发展基础

鲁东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研究方向包括:问题青少年教育、犯罪青少年矫正教育、教育管理与政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研究等。流动站挂靠教育学院,依托“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青少年行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文科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新旧动能转换与黄河流域青少年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截至目前,鲁东大学教育学院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司法局、戒毒所、检察院、法院、高校等机构建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科研实践基地13处,积极推动博士后研究人员采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采集教育矫正案例。同时,聘任省公安厅、未管所、女子监狱及市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实践基地专家为兼职指导教师,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青少年司法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等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和实践基地专家展开全方位、互补式合作。

聚焦前沿问题

提升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发展水平

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通过引入最新研究方法和技术,坚持深化教育科学研究改革,推动范式转变,以实证方法为切入点,利用大数据科学洞察最新教育现象,主要围绕问题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进行攻坚克难。流动站所在的教育学院为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拥有山东省教育厅教育数字化发展与测评服务项目,与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建“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文献数据库、“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实验中心、山东心理教育与咨询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教育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教育学院通过多次承办国际性、全国性和山东省学术研讨会,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最新科研交流机会。同时,坚持“走出去”战略,鼓励博士后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扩大学术影响力,交流最新科研成果。

加大招引力度,促进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产出

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秉持多元化多学科人才引进战略,立足教育学科,融合法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背景,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视角前沿领域问题,不断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流动站在制订招收计划和申请审核方面始终坚持研究方向匹配原则和学术优先原则,优先考虑“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相关专业, 凝练学科特色,强化特需属性;优先录取学术成就高,科研能力、学术潜力突出的申请人员;严格控制博士后的招收质量,确保招收的博士后能够达到预期的学术和研究水平。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招收博士后13人,已出站3人,目前在站10人;其中,2人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后人员,年龄分布在2940岁,平均年龄35岁,在站博士后学科背景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法学等相关专业,逐渐形成了一支创新性高、进取心强的青年人才队伍。

2021年以来,在站博士后人员获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委托课题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经费20万元)。自2021年以来,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发表论文11篇,其中,SSCISCI索引来源期刊论文7篇,CSSCI索引来源期刊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在站博士后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对接企事业单位,2023年,学校与烟台人才科创发展集团签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协议,2名博士后每人获得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2021年,在站博士后参加首期社区矫正实务论坛。2023年,流动站积极参与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推介和扩大了流动站的学术影响力;学校2个博士后团队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银、一铜的佳绩,实现了该项赛事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获奖数量和层次居驻烟高校首位。2024年,1人报名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4年博士后科技服务团。(鲁宣)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