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布局 落子成势
——山东财经大学念好“人才经”,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月26日,山东财经大学举办了首届“海岱学者”论坛,围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会同山东人才集团,邀请120余名海内外优秀学者参会,其中,符合预聘制副教授及以上岗位要求的有28人,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这是该校岁尾年初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新举措。
校长洪俊杰表示,学校将持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释放人才发展活力,通过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高水平人才,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以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助力人才强省建设和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用心为人才“铺路子”,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学校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预聘制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特聘岗位管理办法》《“海岱学者”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预聘制人才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办法》《卓越人才工作奖(伯乐奖)》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优化了人才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2015年入职、2019年底破格晋升为教授、现已入选“青年长江学者”的博士李娜在“海岱学者”论坛上现身说法:“学校各项人才政策有效激发了我们的发展潜力,使青年人才能够在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用力为人才“搭台子”,持续强化人才平台体系。学校把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强化博士后流动站和国际学术会议引才聚才平台建设,积极利用海外校友会、海外合作高校、海外特聘教授等资源,畅通海外联系渠道,建立全球财经人才数据库和“人才特区”,打造引才聚才的“蓄水池”和“梧桐树”,集聚青年优秀人才和海外高端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的新亮点。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庞颖表示:“作为一名‘水生水长’的泉城济南人,我即将回到家乡,加入山财大。这不仅源于我响应国家召唤的决心,而且源于学校对人才的尊重与支持。我深信,山财大的支持与引领将让我更好地实现学术理想与人生价值。”
用情为人才“架梯子”,持续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学校坚持“大人才观”,强化人才集聚梯队和矩阵建设,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打造人才发展成长全链条培育体系,挖掘培育更多国家级、省部级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推动形成人才接续涌现、良性竞争的局面。深入推进职称评审制度和岗位聘任改革,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为优秀人才开通“绿色通道”,单列晋升计划,打造多元化、可选择的发展赛道,充分激发人才内生动力。2017级本科毕业生李林巍先后考取山东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今年即将毕业。他参加了“海岱学者”论坛后,深有感触地说:“今天,当我以一名求职者的身份回到校园时,我看到的是山财大正在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竭尽所能为每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搭建广阔的舞台。”
用功为人才“增面子”,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学校持续完善人才工作服务机制,跟踪人才成长轨迹,深入了解人才工作情况、发展动态。保障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落实人才待遇,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诉求,让人才能够留得住。学校还着力营造关心人才、包容人才、理解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生态,让“尊崇人才”的理念蔚然成风。博士于新亮2016年入职,2019年,被选聘为博士生导师;2022年,晋升为教授;2023年,获得“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称号。“在山财大,你能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上有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在发展路径上的引导,下有勤奋刻苦的学生和助研做基础工作,身边有很多同事共同探讨摸索、交叉融合……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不放过任何一位可造之才。”于新亮说。
夯基垒台四点布局,落子有声积厚成势。仅2024年,学校深入实施强师引智行动,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4名,其中,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特聘教授2名,培育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引育省部级领军人才10名;引进高水平人才8名、优秀青年博士59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0名。人才聚则事业兴。去年一年,学校获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审计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数据科学与财经人工智能”二级交叉学科博士授权点;制定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421”行动计划》,发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个新文科教育教学专有大模型“AI才”,被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省内外多所高校前来观摩学习。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获批国家级项目42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立项数居省属高校第二;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6项,位居省属高校第二;获批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52项,位居全省高校第二。成立中国经济研究院高端智库平台,研究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20项,其中,正省级领导批示7项;在“三报一刊”等中央级媒体上发表研究成果9篇;获批省政府决策咨询和“十五五”规划重大课题4项;出版发布低碳蓝皮书2部、海洋经济蓝皮书1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