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
——从教师机智教学《秋天的雨》一课谈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面对学生花样百出的错误。如何对待他们的错误呢?笔者认为,我们要独具慧眼、恰当处置。特级教师华应龙有个著名的教育理念“化错教育”。他认为,错误中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我正和学生一起品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一名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老师,‘趁你没留意’是什么意思呀?”这时,我突然发现,班上的“淘气包”小豪竟然溜下座位,在地面上爬动,令人哭笑不得。我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我们请小豪同学来回答。他肯定懂得什么叫‘趁你没留意’。”在大家齐刷刷、充满期待的目光中,小豪迅速从课桌下钻了出来,他的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我一看就知道他已经明白自己错了,就微笑着说:“小豪,你别慌,喘一口气再说。”学生都笑了。小豪低着头,喃喃地说:“我刚才就是趁老师没留意,钻到桌子下面捡橡皮的。”顿时,我和学生笑作一团;小豪也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节课后,“趁你没留意”成为学生在习作和交谈中常用的词语。我认为,这个词语已经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而小豪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我对他错误行为的包容也让他有所收获。这说明,“化错”是一剂良药。教师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包容学生的错误,允许他们犯错,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舞台。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出乎意料,这种情况竟然发生在我身上。有一次,在一节我精心准备的校内公开课上,当很多学生随着一名声音较大的男生一起说出错误答案时,我生气了,气愤地说:“一个人总是吃人家嚼过的东西,那有什么滋味?只有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课后,我还振振有词地告诉听课的同事:“学生的从众心理在作祟,竟然集体说出错误答案!他们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为此感到郁闷。”
晚上静心反思,我突然感到自己真的很无知。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经典的话语:“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课堂上,我对学生异口同声说出错误答案竟然如此生气,其实根源在于我觉得自己在听课的同事面前丢了面子。我那样发火,既没有尊重学生的生命,又没有尊重自己的生命。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是对的,但是态度不对。为什么要那么气愤地说呢?为什么让本来轻松快乐的课堂变得紧张、沉重呢?为什么不能和颜悦色地说话呢?难道只有发火才能证明自己对学生是严格要求的吗?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能因为老师的发火而记住了要独立思考吗?即使学生真的记住了,那发火之后的课堂就一定是高效的吗?为什么不能利用好这次出错的机会,进行“化错”教育呢?也许,正是因为我的发火,大大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细思极恐呀!
第二节课,我真诚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向你们道歉!上节课因为你们集体说错答案,我着急发火,做得太不对了。‘等待也是一种学习,静待花开。’这句话是我经常对你们说的,但很遗憾,我没有落实到位。今后,我们‘约法三章’,互相监督。无论在学习还是纪律上,犯错都不可怕;只要认识错误,勇于改正,就是好老师、好学生。今后,让我们一起畅享成长的快乐。”我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知错认错的态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次家长会结束后的交流环节,一名家长还提起此事。他说:“孩子对您当面向他们道歉这件事感到惊讶,并且佩服您的勇气。不仅如此,您还与他们‘约法三章’,互相监督。太大度了!”听到如此评价,我感到很高兴,更庆幸当时的明智之举。虽然教师在社会上算不上公众人物,但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加里宁说:“教师每天都仿佛站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上百双单纯而敏感、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时时盯着你。”确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做对十件事没有做错一件事对学生的影响大。所以,教师对自身错误言行的认知和改正是更具说服力的教育。
教师还要善于进行“化错”教育,即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错误,把他们的错误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教育智慧,需要我们不仅有一双慧眼,而且有一颗慧心。“化错”是在调节学生的心理行为,让他们正确地看待错误,不害怕犯错。教师说的一句话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在上面故事的结尾,如果我能说“谢谢你!你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给我们解释了‘趁你没留意’的含义”,小豪可能会忍俊不禁。这样一来,他不仅会收获知识、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而且会喜欢我这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向我敞开心扉。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是为人师者最高兴的事情。
总之,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都应冷静,仔细思考错误背后的原因,寻找其有用的教育价值。同时,要注意,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要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要点石成金,争取让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
(作者单位系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