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守望的心灯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守在农村学校——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小学。我见证了家乡教育的发展变化,与学生一道守望相助:读书、教与学,成为彼此成长道路上的见证者。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麦田里的守望者》)
是的,捉住他,然后由我这个“麦田地主”任意处置:反正是一群没规矩的“野孩子”。
30年前,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我带50多名四年级学生,每天忙得像个陀螺:这个孩子的铅笔断了,那个孩子的书本找不到了;这个去厕所半天不回来,那两个又打架了……
我的嗓子哑了,脚底也磨出了泡,班里天天“鸡飞狗跳”。回到山下的宿舍里,我常常偷偷哭泣,半夜被自己说梦话批评学生惊醒。
朦胧中,我变成陶行知笔下的孙悟空,有一身本事,一心想保护唐僧,可是陶老说师范生的唐僧就是小孩子。几百、几千个孩子朝我做鬼脸,我却毫无招架之力,只能捏捏孩子们的脸蛋儿。陶老给我支招儿:“赶紧变个小孩子吧,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你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你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你重新身为一个小孩子,你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对啊!为什么不试着转变心态,“变回”10年前的我,与学生交朋友呢?不再对学生大呼小叫,而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制定班规班纪。学生依然不怕我,但是俨然有了规矩,再也不是那群无法无天的“野孩子”了。
从此,《陶行知教育名篇》成了我案头的必备书。
在漏风的宿舍里,在紧贴学校后面的山岭上,在学校大门外的小河边,留下了我和孩子们嬉戏、玩耍、读书、讲故事的身影。我给他们讲自己儿时喜欢的读物《少年文艺》,讲秦文君老师的《啊,少男少女》,讲我借书、抄书的故事,讲我的小伙伴阅读一天忘记吃饭的趣事儿——那时的我激情满满地守望在麦田里。
10年后,当激情减退,工作高原期不可避免地来临,瓶颈出现。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离异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多,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学校的普遍现象。身边的同事、同学有进城的、跳槽的、改行的,纷纷离开农村小学。我原本平静的内心也泛起涟漪,并不肥沃的麦田里开始长草。
早在求学时代,我已学会在遇到烦心事时拿起书,给浮躁的身心和灵魂寻找安放的沃土。我把现实当作窗外的噪声,阅读把噪声调成一种背景轻音乐。深层次阅读帮助我理解自己到底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解忧唯有阅读。心里长草,且把阅读当作除草剂试一试。专心阅读的我看起来很另类。《活着》《乡土中国》《西西弗神话》《凤凰琴》……这些书像咖啡一样帮助夜晚的我醒心提神。《蒙田随笔》是偶然在《读者》上看到的。原来,散文也可以这样写。这为我后来写教育随笔提供了参考。时间一长,小屋里的书架日渐丰满,每年如果不给自己添置几本新书就心里痒痒。不知不觉,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个小目标,一年读上几本、十几本书。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书也是随心所欲地买,再也不用为想买喜欢的书需要精打细算挤出费用而费尽心思了。阅读也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天的习惯。
慢慢形成了读书计划:教育书籍和文学书籍交叉阅读。读完《窗边的小豆豆》,我更加懂得为什么《教育是慢的艺术》,《爱的教育》《成就每一个孩子》是教育的至高境界;不再纠结《为什么阅读经典》,深层次理解了《教与育》是并存的,但我更倾向于“育”人。我告诉自己:身为母亲、教师应当怎样,可以怎样,不能怎样。当走进于漪、斯霞、吴正宪、华应龙等名师的课堂,我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我和孩子们继续麦田里的游戏。我们一起阅读《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学生说宁愿《山羊不吃天堂草》,也要探寻《宝葫芦的秘密》,念念不忘《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历险记》……我提议,来个礼物互赠吧!学生可以写作文、记日记、制作手抄报等;我写班级里的每名学生,一月一次,师生互评互赠。
初心是我的私心:方便我写班主任学期评语。结果是一举多得:学生的阅读、写作、绘画热情空前高涨;我坚持写学生的点点滴滴,形成了班级人物日志,有些学生竟然被我一直写到小学毕业。
来自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小丽从三年级就跟着我,一直到小学毕业,由最初的逃学、不写作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变成毕业时阳光、快乐的女孩,我们彼此成就,即教学相长。阅读成为她改变自己的助推器。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这个幸运儿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流连学校、依恋老师,眷恋办公室里师生阅读时相顾莞尔的温馨……”
我们师生之间的小事小情每天都在这样静悄悄地发生着。我在教学之余写下的教育随笔《寻找失去的存在》《纸屑开花》《齿轮加油站》等也相继发表、获奖。
2020年春天伊始,我和学生在“空中课堂”见面。居家学习,阅读是首选。我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列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把自己喜欢的书做成阅读手抄报,用思维导图、精彩片段配图等方式,与其他同学分享;还以电话交流、引导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轩轩摆脱了独自在家的孤独感、焦虑感,实现了独自在家生活、学习。还写了《孩子,你可以跟我诉说》《写给农村孩子的一封信》等,帮助学生梳理心理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倾诉,排解心中的烦恼。
无论《百年孤独》如何轮回,《南渡北归》如何惊心动魄,在《平凡的世界》里,我始终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明确自己的内心,坚定点亮内心的明灯:读书与教学是一辈子最美好的事情,我有幸守望在农村教育这方麦田里,是一份情缘,也是一份责任,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者单位系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