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博兴: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标进档” “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一大实招 图片新闻 乐陵市 教育督导督促、评估、指导作用“见真章” 嘉祥县:“数字赋能春耕行动”助力教育升级 昌邑市:黄河文化育人视角下的创新实践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典型案例】

用好增量 盘活存量

博兴: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标进档”

□ 张佐峰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各地对照评估标准,加大督导评估力度,以督促建、以评促改,有效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教育理念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教学信息化、协同育人常态化、教育质量优良化,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涌现出一批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典型。为展示各地在创建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特色亮点,引导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努力办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学校,我报自本期推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典型案例”专栏。

博兴县共有义务教育段学校45所,在校生4.8万名,教职工3693人,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县等称号。自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以来,博兴县抓住“优质”这一要点,围绕“均衡”这一难点,充分调动资金、资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局面。

一、强化体系建设,确保优质均衡一体化推进

(一)顶层引领一体化。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教育重点工作纳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项议事内容。出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攻坚行动方案,制定一体化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教研等系列配套举措。大力实施“三个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即有一个项目优先建学校,有一个编制优先给教师,有一笔资金优先办教育。

(二)督导督办一体化。先后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推进会、评估标准培训会、问题整改专题会等,及时梳理创建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建立清单台账,逐一整改销号。构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督导体系,实现创建、督导、评价、监督各负其责的“全链条”督导评估。同时,邀请国家、省督学进行培训,为我县创建工作理清思路。

(三)科学布局一体化。近3年规划投资4.5亿元,推进8所中小学、幼儿园续建项目。投资9000余万元,完成校舍维护维修、设备更新等166个项目。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农村小学10所,以乔庄镇、纯化镇、陈户镇为试点,将中小学校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县第三中学整体迁入一中新校区,形成“一区两校”格局;原三中校区设立博兴县第一小学西校区,按就近入学原则转移小学六年级学生,有效化解入学高峰,优化城区学校布局。

(四)办学模式一体化。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由“校内人”变为“系统人”,打通交流壁垒,盘活教师存量。5年来交流教师1000余名。推行集团化办学,将全县11个教育集团通过“名校托管”“名校+乡村校”“名校+特色校”等方式,打通课程共建、师资交流、科研互通等多项“界限篱笆”,有效实现“资源相通、人员相融、理念相合、目标共赢”。

二、强化经费投入,推动优质均衡全方位保障

(一)在“总量”上确保只增不减。在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大背景下,博兴县始终坚持教育经费“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拨付”,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只增不减”全部落实到位。聚焦薄弱环节,不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前预拨各学段公用经费及急需专项资金,生均高于省定标准100元。对农村不足200人的学校按200人标准核定拨付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及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按8000元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全力保障教育发展。

(二)在“开源”上拓宽资金渠道。一是成立博兴教育专项基金。在滨州市率先成立博兴教育专项基金,吸纳社会资金2200余万元,吸纳资金全部归于国库,全县统筹支配,主要用于“四名”引育、奖优扶贫、学术交流培训、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充分调动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积极申请上级各类资金。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券等政策资金,争取上级奖补资金、教育发展资金、大班额贷款等。2024年,争取上级资金2048万元,鼓励县内企业、个人捐资助教300余万元。

(三)在“节流”中用好每笔资金。积极推进学校财务规范化管理,我县通过出台一系列财务管控制度,优化“责任、机构、队伍、模式”4个建设,推动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做到每笔资金花销有度、急缓有序、路径有迹。

三、强化师资队伍,提升优质均衡关键性实力

(一)充实壮大教师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规划用人编制,缺编即补、有编就补。近5年,招引优秀毕业生,安置公费师范生、委培生300余人,在滨州市率先出台人才引进办法,引进市外优秀人才20余名,补充人员优先满足大班额学校、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需求,为教育事业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

(二)强化校长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配齐配全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其中符合条件的10所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全部分设。近两年,共调整校级干部140多人,培养年轻后备干部60余人,进一步优化领导干部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目前,全县教育系统45岁年轻干部占比达45%,女性干部占比达33%,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占比达98%。

(三)加大名师培养力度。成立33个首席教师工作室、31个名师工作室,培养骨干教师1364人,骨干教师占比达39.8%。通过党建“四级共建”、省级协同创新项目、“强镇筑基”试点项目等,举办培训班20余场次,培训教师6000余人次。出台《博兴县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实施意见》,3年共培养各级名校长42人、名师186人、名班主任101人,入选“滨州市名师培养提升工程”60人,教师业务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四、强化学校治理,创造优质均衡大跨越景象

(一)“一收一放”中促进学校优质发展。一是收回校长行政级别。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减少校长行政性事务,让校长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校长走专业化办学、教育家办学之路。二是下放更多的自主办学权。给予校长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人事管理、经费使用、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等方面让校长有更多的主动空间,办出有特色、有亮点的学校。

(二)“一加一减”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加出办学靓特色。通过特色培训、名师引领、联片教研、教学比赛等打造“高效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全县成立书法、绘画、足球、合唱等650余个社团,学生参与率达100%。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全县拥有全国足球特色学校24所,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45.83%,合格率达94.59%,近视率逐年下降。二是减出教育优生态。注重回归教育本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控制作业总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将校外培训机构由273家精减到90家,营造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态。

(作者系博兴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