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让“大刀精神”铸就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打造文旅人才培养“新范式” 探索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以党建引领助力中职班主任工作创新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未来工匠·读书行动案例】

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立足本地独有历史、文化资源,多学科整合、挖掘《大刀记》中的思政元素——

让“大刀精神”铸就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 廉德忠 通讯员 刘海涛

“我们围绕‘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组织开展《大刀记》整本书阅读活动,让学生从责任担当、人物成长、思想变化三个方面,完成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两项任务。”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郝小英说。

“挖掘《大刀记》中的育人元素,不仅能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而且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思政课教师王丁说。

“挖掘郭澄清笔下‘时代工匠’的内涵,激励学生做‘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专业部主任蒋洪强说。

在该校,像这样围绕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语文、思政、专业课教师合力挖掘《大刀记》中的思政元素,已成为跨学科大教研活动的“常规动作”。《大刀记》中体现的“崇德、尚义、笃信、图强”的“大刀精神”,成为这所学校最好的思政教育内容,已深植于学生心中,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情境化教学,在语文课上感受“大刀精神”

“我认为,‘大刀精神’表现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当父亲梁宝成被地主白眼狼勾结官府迫害致死后,梁永生就把仇恨的种子埋在心底,立志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我认为,‘大刀精神’表现为扶危济困的侠肝义胆。在黄家镇摆摊时,梁永生免费为讨饭的老人锔碗;梁永生把逃难的穷人带回自己家中,倾尽所有为他们做高粱面粥充饥。”

“没错。通过整本书阅读和参观文博馆,同学们对‘大刀精神’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大刀精神’是宁津历史与现实熔铸的产物,是宁津精神的标志,是为了阶级、为了民族而斗争的革命精神……”

这是宁津县职业中专的一堂情境式语文课。在《大刀记》文博馆内,郝小英正在与学生探讨“大刀精神”的丰富内涵。

“宁津县的历史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荣革命史,宁津籍作家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描写的就是这一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校长周智勇介绍,“位于县文化艺术中心的《大刀记》文博馆距离学校不到800米,步行只需5分钟,具有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利用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该校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在参观、学习中丰富地域文化知识,汲取精神力量。师生共同编写《〈大刀记〉中的成语2000例》,共同赏析《大刀记》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共同分析《大刀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共同体味《大刀记》的语言特色……

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郭澄清纪念馆,开展“寻访红色经典《大刀记》的原型——从马振华到梁永生”系列主题活动以及“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立足专业勇担当,砥砺奋进有目标”等主题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大刀精神”。

嵌入式导引,在思政课上内化“大刀精神”

“郭澄清红色文化作品具有‘活生生、本土化、近距离’的特点,将‘大刀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具有深远的价值。”蒋洪强介绍,学校数字媒体、网络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专业围绕“思政目标达成、爱国情感内化、专业素养转化”等教育目标,按照“导、学、思、悟”层级递进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课后拓展作业、专业实训训练、社会实践中,把 “大刀精神”融入思政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中,解决了思政课教学资源“不活、不实”的难点,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

针对机械加工技术、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等男生占比高的专业,学校从学生喜欢“打鬼子”的热闹场面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大刀记》中亲切的乡土语言和地理环境描写;结合主要人物梁永生的英勇事迹,融入民族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以梁永生的“俺看见了,就跟俺有关系了”等语言描写为切入点,设计“梁永生:永远跟党走”“梁永生:勇于担当责任”等系列思政微专题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幼儿保育、杂技魔术与表演专业教师创编了杂技舞台剧《大刀记》,在杂技技巧中融入现代舞美技术,并把红色历史文化与宁津杂技发展史有机结合。耳熟能详的故事、亲切熟悉的场景和惊险刺激的表演,唤起了学生对区域红色文化和爱国情感的认同和精神共鸣。

榜样式引领,在专业课上体味“大刀精神”

郭澄清笔下的王秋分“一手抓住布头,一手拿尺量布,胳臂伸了几伸,嘶啦一声,布撕开了,正好是顾客要的‘七尺半’。他伸手从缸里挖了两碗食盐,一过秤,半点不差,正好是‘两斤整’”,有一名学生提出,他为何非得练就一身随时能被工具取代的本领?

“‘工人靠手艺吃饭,买卖凭眼力赚钱,要没有这点儿起码的本事,老百姓的饭碗要不让端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话。”陶瓷设计与制作技术专业学生刘志伟说,“郭澄清笔下的王秋分是刘集供销社的职工,他普普通通,却练就了绝活儿。当下,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需要慢下来,用心去拉坯,用心去雕刻。”

这是陶艺专业教师李琳剑正在组织学生分析郭澄清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引导学生认识练就过硬技能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组织全校学生阅读郭澄清作品,引领学生发现作品中表达的工匠精神,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周智勇说,“郭澄清笔下的王秋分、项书记等乐观、爱岗、敬业的‘时代工匠’,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为此,学校开展了“争做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时代工匠’”“逐梦,立志做新时代大国工匠”等主题研讨、演讲、实践活动,激励学生技能成才。

2023年,王楷、孙志伟、王峥3名学生还没毕业就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2024年, 学校有3人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2个团体三等奖;在共建“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取得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图片提供: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语文课融入《大刀记》教学内容

学生在实训课上体味工匠精神

学生在图书室里读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