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增值评价新路径 赋能市域教育新发展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学校教育教学效能的提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普通高中更是肩负着培育学生素养和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双重使命。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像优秀率、及格率等指标,虽能反映一定教学成果,但因未考虑生源起点差异,难以全面、精准地衡量学生成长、教师教学成效以及学校教学效能。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激发薄弱学校的发展潜力,而且容易引发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生源竞争等不良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自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敏锐地捕捉到增值评价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增值评价聚焦学生在特定时段内的“增量”,能有效引导学校、家长和社会将目光从单纯的教育结果转向育人全过程。
为此,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在增值评价领域不断探索。目前,增值评价在国内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实践应用中的成熟模型较少。市教科院迎难而上,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增值评价模型为目标,围绕“等级指标”增值维度展开深入探索,致力于为滨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注入新活力。
在探索增值评价过程中,我们深入分析以往出现的多种增值评价模型后发现,这些模型存在诸多问题。多元线性回归增值评价模型虽科学性与可信度高,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适配度欠佳,操作依赖专业技术,“入口”数据易受教师利害关系干扰,在区域及学校层面成功应用案例少。基于分数的增值评价模型虽操作简便,但对考试区分度和难度系数要求高,若考试不符合要求便误差较大,且评价不够全面。基于名次的增值评价模型中,基于总体平均分名次的模型受学校平均分差异、个体成绩波动和偶然因素影响,评价准确性和公正性存疑;基于个体平均分名次的模型易受学生缺考影响;基于个体百分等级的模型相对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基于“指标”的增值评价模型虽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结果直观,但“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忽视了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无法充分体现教学效能提升,尤其是学优生的培养成果。这些问题促使市教科院探索新的增值评价模型。下面介绍的基于“等级指标”的增值评价模型,有望更科学全面地反映学校教育效能变化。
一、基于“等级指标”增值评价模型的实现路径
“等级指标”即在指标体系内划分等级层次,各等级均配备相应指标,且其增值权重彼此各异。如此一来,便能有效化解指标增值过程中的质量差异难题。
(一)“入口”指标的构建
“入口”指标的设定是增值评价的关键环节,倘若评价与教师存在重大利害关联,必然会备受瞩目,将直接左右评价工作的成效。那么,怎样科学合理地确定“入口”指标呢?下面以某普通高中的指标制定流程为例予以阐释。
核算前三年学校高中毕业成绩各等级比率均值。通过建立学校前三年普通高中入学成绩与毕业成绩的完整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计算每年毕业时考入重本线、特控线、一段线和二段线四个等级的学生人数比率,取三年平均值,分别设为A%、B%、C%、D%。这为后续评价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也让学校对自身不同层次的教育效能有了清晰认知。
对前三年高中入学成绩实施等级划分。根据第一步计算出的各年度各等级比率,将当年参加入学检测的学生人数乘这些比率,确定当年四个等级的具体区间段人数。例如,某学校某年为1000人,重本线区间段200人、特控线区间段600人、一段线区间段180人、二段线区间段20人。这种划分方法能够将入学成绩与毕业成绩等级直接关联,为后续的增值评价提供清晰的基准。
计算前三年入学时各等级段学生毕业时考入各等级比率的平均值。分别统计前三年入学时各等级学生在毕业时考入各等级的比率,假定前第一年重本线(一等)段考入各等级的比率分别为A11%、B11%、C11%、D11%,前第二年分别为A21%、B21%、C21%、D21%,前第三年分别为A31%、B31%、C31%、D31%,由此得出重本线(一等)段考入各等级比率的均值,A01%=(A11%+A21%+A31%)/3,B01%=(B11%+B21%+B31%)/3,C01%=(C11%+C21%+C31%)/3,D01%=(D11%+D21%+D31%)/3。其他段操作类似。
计算新一届学生“等级指标”。依据上述第一步获取的前三年学校考入各等级比率均值,对新一届学生的入学成绩予以等级划分,随后依照第三步得出的近三年入学时各等级段学生毕业时考入各等级比率的平均值来核算“等级指标”。假定某学校本年度有X名学生,那么重本(一段)“等级指标”N1=X×A%×A01%+X×B%×A02%+X×C%×A03%+X×D%×A04%,其他段类似。
在各普通高中生源状况以及各方面教学情形相对平稳之际,区域行政主管部门运用这种计算方法制定指标极为适宜。然而存在部分特殊情形,诸如学校刚刚创立、缺乏相关数据、难以确定指标,又或者某学校出现较大规模的生源变动状况,例如扩招等,可能致使数据失准、无法运算的情况。针对上述状况,可采用如下策略展开计算。市教科院依据近3年区域考入重本线、特控线、一段线、二段线这四个等级的人数比率均值,并结合本届学生初中毕业时区域名次来核算学校各“等级指标”,即倘若重本线全市预估X人,各学校进入前X名的达线人数即为学校重本等级指标的参考。还可参考高一上期末的成绩进一步加权修正。
(二)“出口”指标及增值量的核算
“出口”指标即各学校各类“等级指标”的实际达成状况。假设某学校于重本线、特控线、一段线、二段线的实际完成情形依次为N1’、N2’、N3’、N4’。与之对应的各等级增值量分别是N1’-N1、N2’-N2、N3’-N3、N4’-N4。
(三)“权值系数”的调控
就学校效能而言,增加1个重本指标所产生的效益高于增加1个二段线指标,故而不能对“等级指标”增值进行简单累加。可运用均量值评价理念予以加权运算。假定各等级权值分别为k1、k2、k3、k4,则增值量ΔN=(N1’-N1)×k1+(N2’-N2)×k2+(N3’-N3)×k3+(N4’-N4)×k4。
二、基于“等级指标”增值评价模型的问题剖析
(一)模型精度剖析
该模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入学、毕业成绩作为数据来源,故可信度较高。为进一步提升数据精准度,可以运用近3年各类等级比率求取均值的方法,以规避部分突发状况。针对生源突变以及学校新建等情形,采用区域等级指标与入学检测名次相联系的策略,亦能参照高一上期末成绩实施指标加权修正,最大限度降低精度偏差。
(二)模型的适用情形
“等级指标”增值模型适用于普通高中开展增值评价,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价则不太适宜。其应用需满足如下条件:其一,需具备有代表性的大型测试成绩,且该成绩区分度合理、可比性强;其二,各学校的生源状况、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教育环境应相对平稳;其三,要求数据具备连续性与完整性,能够持续推进评价工作。这些条件在高中阶段较易达成,而义务教育阶段更适宜多元评价方式,单纯依据教学成绩进行增值评价有失偏颇。
三、讨论与展望
“等级指标”模型为学校确立了清晰明确的“等级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其具备显著的以升学为导向的特性,易于被学校、社会及家长接纳。当然,该模型仍需开展科学的等级划分工作。鉴于不同区域的划分准则存在差异,等级设定应因地制宜。等级指标的权重亦需结合当地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如此方能确保模型在应用过程中更为科学、精准、恰当。
(作者单位系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