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高青县:打造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五莲县学校体育工作多元化发展 图片新闻 淄博市淄川区:个性化“运动处方”助学生健康成长 枣庄市峄城区实现“四个场域”城乡教研一体化 东营市河口区 以改革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加“油”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枣庄市峄城区实现“四个场域”城乡教研一体化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胡乐彪 通讯员 魏英)“自从成为‘胡夫华名师工作室’成员以来,我在工作室组织的读书活动、研课活动、课题研究、专家讲座等引领下,大幅提升了课改理念、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并逐步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日前,刚刚被评为“峄城区教坛新秀”的教师刘敏在一次名师工作室联研活动结束后兴奋地说。

这只是枣庄市峄城区实施“四个场域”城乡教研一体化结出的硕果之一。

近年来,峄城区将城乡教研一体化发展作为构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着力点,因地制宜探索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等多种区域教研模式,构建城乡教研一体化新样态,形成了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基地、联研共同体、数智教育平台互相融合的“四个场域”城乡教研一体化县域教研范式,实现县域教研迭代升级,全面提高县域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力地促进了县域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名师工作室”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既是打通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通道,又是构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为此,峄城区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提升工程”,创建了56个学科中心团队、21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工作室”主导下的城乡双向互动、名师走教驻校、学科教师柔性交流、跟岗学习等联合教研活动,使教研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在“名师工作室”的架构内,充分发挥学科中心团队的孵化功能,将差异较大的教师更加紧密地协作在一起,打通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教师捆绑式专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乡村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推进区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专业成长。

与此同时,峄城区还在学科教研领先的学校建立了22个学科教研基地。教研基地校定期选派专家型学科教师到乡村学科教学教研薄弱学校跟岗指导,全面主抓薄弱学校的学科教学教研工作,每年跨校跟岗学习(指导)的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人数的10%,使学科教研基地成为骨干教师的“孵化器”,逐步构建“点、线、面”网格式教研格局。

“今年暑假,我被选派到区历史学科教研基地——枣庄市第二十八中跟岗学习,全面参与学科组的系列教研活动。”峄城区吴林中学跟岗培训教师张鹏说。这种“影子式”的跟岗学习,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更新了他的教育理念。同时,他把二十八中学科的教研模式带回吴林中学,优化了学校的教研模式,提升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在近日结束的九年级学业质量模拟监测中,吴林中学的历史学科摘掉了“后进学科”的帽子。

为解决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不均衡,学科之间、校际、区域之间教研孤立割裂的问题,该区以“名校+村校”“强校+弱校”为原则,将全区4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建成9个联研共同体,通过实施全域整合、强弱联合、城乡组合,构建乡村一体、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融合的立体教研格局。

“自2021年与匡衡小学、开发区实验小学建立联研共同体以来,我校借助区直小学的教研、师资等资源优势开展联合教研,实现教研深度融合。学校联研共同体建设,让我们这所一度被列入合并名单的乡村小学成为区‘精品特色学校’,还获得‘峄城区教研工作先进学校’称号。”榴园镇育才小学校长孙晋省说。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传统的教研模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教研的边界也在不断被拓宽。结合这一实际,从2020年起,峄城区依托科技公司搭建了“黉学汇”教育大脑平台,通过收集各校教师教学、教研的常态数据,进行数据综合挖掘,构建起新型教研场景,延展了教研的深度和广度,打破教研活动的时空限制,实现教研工作的即时高效,推进了城乡教研一体化迭代升级。

“四个场域”一体化教研中,峄城区实行县域教研规划一体化、教研内容课程化、教研方式多元化、教研评价数智化,并通过开展订单教研、片区教研、蹲点教研、联合教研等形式多样的城乡联合教研活动,使城乡教学资源共享、教研智慧共聚、教育难题共解,走出了一条以教研为引擎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峄城之路”,让每名农村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城区的优质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公平。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