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应从医学高等教育抓起
体重管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内容,“国家喊你减肥了”相关话题的热度持续不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专门用7分钟阐述了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并表示将持续推进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启动的“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等。政策利好加上全民关注,标志着体重管理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教授赵家军认为:“国家倡导的体重管理,实际上是抓住了慢性病发生根本原因的牛鼻子。”赵教授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完善我国肥胖症防治体系的提案,强调尽快扭转超重肥胖率增长的趋势刻不容缓。赵教授指出,解决肥胖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体重管理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亟待从医学高等教育抓起。赵教授及其团队针对“体重管理的医学高等教育”这一关键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一、 加强体重管理医学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肥胖流行形势严峻,防控任务艰巨
肥胖率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且具有年轻化、城乡差距缩小等特点。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肥胖率超过50%,若得不到有效遏制,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率将达惊人的70.5%。体重异常影响个人健康,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加强肥胖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必须具备扎实的肥胖管理知识和技能。如此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二) 现有医学教育体系对体重管理重视不足
长期以来,体重管理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课程设置较少、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临床需求。课程设置中,与肥胖相关的内容往往零散分布在内分泌学、营养学等课程中,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临床实践环节,对肥胖患者的管理也多以缓解症状为主,缺乏对肥胖病因、发病机制、长期干预策略的全面考量。这种现状导致许多医学生在毕业后面对肥胖患者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能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综合管理方案,难以胜任肥胖防控工作。
(三) 加强体重管理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具有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综合能力的人才。体重管理作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加强医学研究生体重管理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体重管理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一)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系统化的体重管理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应将体重管理纳入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必修课程体系,并设置相关选修课程,构建系统化的体重管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涵盖肥胖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二) 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肥胖门诊、社区健康管理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医学院校应加强体重管理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鼓励教师开展体重管理相关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要加强与临床医院、疾控中心等机构的合作,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贴近临床实际的指导。
(四)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体重管理知识和技能纳入医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重管理相关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 结语
体重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体重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肥胖防控工作的成效。加强体重管理医学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体重管理人才,是应对肥胖流行挑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医学院校及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体重管理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体重管理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