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班主任提升德育实效四策略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却是一个薄弱环节。首先,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德育工作大多是教师兼任的,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育方式单一,注重说教。其次,在农村,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看管,缺乏父母的关怀和教育;学生的自我意识强,但社会责任感较弱,个性突出。再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放任不管,没有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指导者,要从小处入手,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关爱每名学生,特别是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对他们充满爱与期待,做他们的朋友;还要和家庭、社区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成长,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潜移默化,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是奠定良好道德习惯的基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恰如润物无声的细雨,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悄然改变着每个人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班主任的首要职责。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比较弱,需要班主任在行为上来规范他们,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比如午餐时,学生自觉排队,安静有序等待教师分饭菜,轻声交流、文明用餐;课间不能乱扔垃圾,不仅要将垃圾扔进垃圾桶,而且要扔进正确的垃圾桶里,做好垃圾分类,等等。另外,班主任还要组建素质过硬的班委会,协助自己管理班级,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各项活动落实到位。班主任更要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做好表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对德育有重要作用。在我的班里,有一名叫刘伟的男生,上课时自制力较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任课教师对此很是无奈。我通过经常与他交流谈心,帮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让他体会学校的温暖;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点滴进步,让他逐步建立自尊和自信,慢慢从班里的“待优生”变成了“积极分子”。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是品德塑造、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师生之间架起真诚沟通的桥梁时,德育便不再是刻板的规训,而成为心灵与心灵的温柔共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蹲下身子”,来一场每日十分钟的“心灵茶座”:漫步在操场时的随意交谈,或是批改作业时留下的暖心批注……在看似寻常的细节中搭建沟通的阶梯,师生关系便亲近了许多。这种亲近感会使学生信任和尊重教师,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情感联结后,自然会认同班主任传递的价值观念,让道德之种在信任的土壤中自然发芽。
融合育人,践行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在“新农村清道夫”活动中,我组织全班学生到一个街道打扫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烟头等垃圾。活动结束后,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从做中学,真实情景中的体验和互动有助于将抽象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社区服务、公益行动等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等道德行为的实际意义,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诚信为本”“尊老爱幼”等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通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来树立道德标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以此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家校共育,强化德育效果
家校合作是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不是简单的“责任分摊”,而是需要双方在目标、方法、情感上达成共识。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平台,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享学生的在校表现,解答家长的疑问。班主任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学校德育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让家长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地帮助家长,精准配合,共同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给家长太大的压力,因为家长越焦虑,越容易将焦虑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反而影响共育效果。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塑造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在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德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灵活应对挑战,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