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转校生的100天
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我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前做自我介绍。到了小明这儿,自我介绍戛然而止。我仔细地看着小明,他是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孩。我和颜悦色地说:“该你上台做自我介绍了。”他瞟了我一眼,端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其他学生告诉我,小明从四年级转来的时候就从不和他们说话。
我仔细看了看这个男孩,他眉清目秀,从相貌上看不像智力低下的样子。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孩。
自我介绍继续进行,只是,全班45名学生,最终只有44名学生做了自我介绍。
下课后,我来到小明身边,轻轻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啊?”他面无表情,不说话。“你几岁了?”“你有弟弟或妹妹吗?”他还是面无表情,不说话。我灵机一动:“你把名字写下来吧。”他拿出本子,在上面写下了“李小明”3个字,字迹还算工整。我趁热打铁:“你给我画幅画吧,画画房子、树和人。”他看了我一眼,在本子上画了起来。
不一会儿,小明就画完了,可他只画了房子、树,没有画人。我提醒他画上人,他无动于衷。我学过心理学,让小明画房子、树、人其实是一项很经典的心理测试:如果孩子不画人,可能是对自我没有完整的认知或者缺乏安全感;画的树没有树根,说明动力不足,有攻击性。通过他的画,我大致了解了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后续的交流中,我多了几分包容和耐心。
鉴于小明的情况,我决定从家庭入手了解他。我给小明的妈妈打电话,但打了好几次,他妈妈都没有接,留言说让我和孩子的爸爸联系。
我想当然地认为“知子莫若父”,也许孩子的爸爸管孩子比较多。于是,我拨通了小明爸爸的电话,跟他说了说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询问小明的成长背景。孩子的爸爸越来越不耐烦:“老师,你说这些到底什么意思?”这通电话没有使我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只是了解到小明有一个脾气不太好的爸爸。
小明周末经常不完成作业,我把他的奶奶叫到学校来了解情况。当着奶奶的面,我询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呀?”“几岁了?”“你弟弟叫什么名字呀?”小明面无表情,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扭头看向别处。奶奶在旁边非常焦虑:“老师,你看看这个孩子,可愁死俺了!你看孩子就是这种情况,麻烦你多操心了……”看着奶奶无助的样子,我觉得无论如何也要见见小明的妈妈。
小明的妈妈说知道孩子的这种情况,可是她也没有办法。小明的妈妈和我说话的时候笑嘻嘻的,看不出有一丝一毫的焦虑。她说自己晚上11点才下班,早上7点就要出门,一出去就一整天,根本没有时间管小明。
她走了以后,我不禁感叹: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啊!作为老师,无论如何我也要管管小明!
日子一天天重复,小明还是老样子。
有一次,我在学校值午餐班,其他人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吃饭,只有小明一个人孤零零的。我拿着盒饭坐到他旁边,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问他:“小明,你觉得这个菜好吃吗?”他不说话,怔怔地看着我。我说:“你觉得好吃就点头,不好吃就摇头。”他点了一下头。我摸了摸他的头说:“既然好吃,就快点吃吧。”他低着头自顾自地吃起饭来。从那以后,只要值班,我就和小明共进午餐。
虽然小明从不和我交流,但是上课的时候只要我走到他跟前,就会拍拍他的肩膀,夸夸他写的字,鼓励他几句。
开学两个月后,班里举行了语文单元小测验,小明的作文一个字也没有写。看来,写作文是他的痛点。我把我的作文书借给他看,允许他两周后还给我,但是不到3天,他就把书还给我了。我问他:“怎么这么快就还给我了,你家里有作文书吗?”他轻轻说“嗯”。我又惊又喜,摸着他的头说:“小明,你的声音真好听。”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简短的一个“嗯”字,对我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孩子感受到了我对他的关心,这一刻放下了所有的防御,下意识地开口说话了。既然小明能说一个字,就一定能说一句话,我不能放弃他。
早读课上,我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春望》,轮到小明了,他还是像往常一样一言不发。晚上,我在微信上对小明奶奶说:“请让小明背诗给我听。”过了十几分钟,小明奶奶给我发来一个20多秒的背诵《春望》的视频。视频里的小明态度自然,声音洪亮。我开心得快要发疯了,反复地观看这个视频,不停地自言自语:“这个孩子终于说话了。”如果他能当面和我说话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学到《伯牙鼓琴》一课的时候,小明、小亮等5名学生没有背熟课文。我要求这几名学生大课间去我办公室背课文。先走进办公室的是小明,我对他说:“你先背一会儿课文,背熟以后就找我检查。”过了一会儿,他走到我跟前,熟练地背起了《伯牙鼓琴》。我又惊又喜,看了他一眼,害怕他停下来,又赶紧低下头认真地听他背诵。他背得很熟练,声音有点儿像女孩子,清脆、动听。我抑制住内心的狂喜,问:“《伯牙鼓琴》后面的几句古诗你背过了吗?”
他点了点头,径直背了起来:“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同事们都对他投来惊异的目光,教他的数学老师甚至张大了嘴巴。他走后,同事们议论纷纷:“吕老师,你是用了什么办法让他背课文的?”“吕老师真厉害!他原来可是一句话也没说过呀。”
我大喜过望,看了一眼桌子上的台历,正好距我们相识100天。虽然我对他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但我会继续关心、鼓励他,希望有一天他能够鼓起勇气和身边人正常沟通、交流,享受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享受的快乐。
(作者单位系齐河县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