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岳峰小学以课程、评价“破题”,探索“首课”校本实践路径——
把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坎里
近日,在泰安市岱岳区岳峰小学四年级(3)班,当天上第一节课的语文教师高菲用5分钟的时间,结合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与学生共同学习了雷锋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向善而行,争做新时代的美德少年。“在我们学校,人人都是思政之师,课课都是思政之时,处处都是思政之域。”高菲说。
自2022年以来,该校立足校情和学情,积极探索“首课思政负责制”的校本实践路径,找准首课思政实施的着力点、育人目标的融合点和教学实践的生长点,建立了评价牵引、“五位一体”、三维支撑的“首课思政负责制”运行模式。
目前,学校构建了立体化责任网络,书记、校长是落实“首课思政负责制”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责任人,任课教师为首育责任人,所有教职工为共育责任人,所有家长为联动责任人,确保将“首课”落到实处。
学校聚焦评价的激励和引领作用,探索实施了基于思政课一体化的德育评价模式,把“首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机融合,以递进式评价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以德育带动“五育”融合发展。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核心、以教师和家长增值性评价为支撑的“自主+协同”的成长档案评价样态,对学生经过“首课思政负责制”学习后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进行重点关注、持续跟进、动态管理。
在落实“首课思政负责制”的过程中,学校强化6个机制,即强化协同教研支撑、教学常规监控、精品课例引领、首课名师培养、首课课题研究、思政模式建设,促进“首课思政负责制”根植于课堂。“我们目前已经举办了4届优秀‘首课’课例评选,打造了‘首课’精品课例资源库,培养了30名‘首课’教学名师。”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1+1)+X”的课程体系模型,学校以思政课程主题点为引领,以学科课程育人点为核心,以校本课程融合点为拓展,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聚焦思政课程的主题点,学校深挖教材,整合资源,强化实践,让“大思政课”的首位性得以充分体现。
在学科课程实施思政育人方面,学校坚持每日集备制度,依托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育人点情境手册》,精准聚焦学科育人点,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思政育人点及实施路径,课上通过“启、动、悟”3个环节,将思政育人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点燃、深化、内化学生的品德素养。
通过实施“首课思政负责制”,该校实现了学生知识素养和价值观的双重培养目标,1名学生获得宋庆龄奖学金,1人获评山东好少年,2人获评山东省环保小卫士,7人获评泰安市新时代好少年、泰安市美德少年、泰安市最美志愿者,110人获评泰安市优秀学生,1255人获评岱岳区优秀学生。教师队伍思想引领力、跨学科融合力、团队协同力、个性化辅导力显著增强,家长群体的家庭教育观念逐步优化,对家风家教愈发重视,家校凝聚力逐步提升。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春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强化“首课思政负责制”的实施,在潜移默化、文化浸润和唤醒激励中引领每名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