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奋进路幼儿园构建“无界博物馆”教育生态,让孩子——
在“流动博物馆”里探索世界
“我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好多好多玩具。”“我和好朋友收集了好多纸,有彩纸、瓦楞纸、锡纸、糖纸、皱纹纸……我们还一起造纸,我们有一个纸世界。”“我喜欢去线艺馆拿我喜欢的弹力绳,然后在扎染馆选择我喜欢的颜色,扎染各种各样的东西。我的衣服也是我染的。”“我们有好多瓶子,有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酒瓶、瓷瓶。我也喜欢自己用陶泥做瓶子。”“我最喜欢木艺馆。在那里,我和好朋友一起做各种各样心爱的玩具。瞧,这是我们做的小火车!”……
充满童趣的话语、聚精会神的模样和自豪骄傲的神态,引人瞩目。3月14日,一幕幕被文化与科技交叉晕染的可爱景象,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奋进路幼儿园里上演。该园将博物馆资源与园内空间深度融合,构建起“无界博物馆”教育生态。每天,幼儿在自己打造的“博物馆”世界里自由探索、创造和成长,用好奇心探索知识的奥妙。
“如何挖掘现有的资源和空间,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环境,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体验和收获呢?”在建园之初,园长管静首先从孩子、家长、老师、周边环境等要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思考。经过调研发现,辛安街道办事处资源丰富,各社区都有图书馆、剪纸馆、民间艺术馆、科技馆等资源,博物馆的开放性、探究性、传承性特点与幼儿园办园理念不谋而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让博物馆元素、博物意识走进幼儿园,创建具有特色的儿童博物馆,拓宽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时空,让孩子浸润其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世界。”她说。
经过多次审议和反复论证,管静带领团队逐渐形成了对博物馆的独特认识:“这里是孩子的乐园,既灵活又有趣,还关注孩子的需要。”“这是一个专为儿童设立的学习场所。”“它是一种课程资源。”“孩子主动进来,开心离开。”“这里充满想象和创造,非常吸引人。”“它始终不离‘发现’‘探索’‘互动’或‘动手’的教育理念。”
走进幼儿园,笔者可以切身感知传统教育空间的边界悄然消融,每个空间都是幼儿打造博物馆的场所,班级、走廊、大厅随时都可以开展活动。“我们将原本独立的小空间打通,使它们变成了一个大空间。无边界的设计既可以满足一个班级的孩子开展整体活动,也可以实现个别探究。”管静向笔者介绍了这种变化。在布艺博物馆中,幼儿想扎染一块大花布,就会选用线博物馆中的绳子、皮筋来捆绑,再去石头和木头博物馆中挑选不同形状的石头、木块,探索扎染出不同的花纹;在科技博物馆“沙水”项目的探索中,幼儿将班级中的瓶瓶罐罐和社会性材料拿来进行探索,真正实现了环境空间随着游戏变化的目标。
博物馆材料也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灵活应变、不断创生、指向幼儿发展的。笔者在采访时注意到,中(2)班幼儿豆豆给小鸟造房子时,为了瞄准钉子而小心翼翼,但力量不够,以致两块木板总是钉不牢固。家长志愿者在参与课程时发现了这种情况,专门带来了“钉钉神器”,用它夹住钉子。这样一来,豆豆就能准确又有力地钉牢钉子了。从此,木工馆又添了新成员,适宜的工具能够更好地支持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截至目前,木工馆已汇集数十种自制工具,形成“问题解决——工具创新——成果应用”的完整教育链条。
如今,幼儿园已经整体创设了“三廊、四园、五馆+N”博物馆课程体系。其中,“三廊”指每层走廊设置阅读、乐高、科技等主题走廊馆;“四园”指户外区域设置花园、果园、菜园、动物园等自然博物馆;“五馆”是设置科技馆、美术馆、建构馆、图书馆、生活馆等综合博物馆;“+N”是指追随幼儿的兴趣盘活资源,如在菜园里设有农具博物馆、种子博物馆,在美术馆里设计纸艺馆、线艺馆、布艺馆,在科技馆里延伸设计镜子馆、光影馆、贝壳馆,随处可见幼儿的成长轨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物馆进幼儿园”模式让幼儿从小就“长”在博物馆里,萌动着内在且持续的学习欲望,进行无尽的探索和学习,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去传递知识、习得规范,进而感知文化,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