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节气文化教育研究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主要的抓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统筹设计综合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近年来,我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良好效果。
一、构建层次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十四节气融汇着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为此,我们多方搜集、多维确证,梳理出历史渊源、天文历法、传统习俗、农事活动等多个教育要素,构建了适合不同学段的“二十四节气融合课程”——Tong·节气课程体系。
Tong这一音节指向不同层次:首先,Tong——儿童,即学习主体是儿童;其次,Tong——共同,即学习方式是共同探究;最后,Tong——通识,即学习指向是通识生活。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课程内容体系按照低中高学段分设“童知节气”“通识生活”“同求奥秘”3个子课程。
童知节气重在以新知的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传统节气知识。通识生活是将节气知识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现实中切实感受节气的烟火气,让节气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在学生的体验中点燃节气里原有的生命力,能更鲜活地传承节气传统文化。同求奥秘重在挖掘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和农事规律。由于涉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故在高学段开设。
3个子课程按照“了解——实践——探究”的梯度,着眼夯实学生的节气文化基础,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性,提升其自主发展的素养。
二、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内容组织形式
为落实“五育融合”理念,我们统整多学科,采取主题化、项目化和任务群的组织形式落实节气课程。
主题化实施。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与“二十四节气融合课程”的文化特色,梳理各学科的学段目标,挖掘不同学科的共通之处,以统一的主题链接不同学科的内容。在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嵌入”方式实现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统整,既使学生了解了节气知识,又丰富了学科内容。
比如,芒种节气,学校开展“芒有所获,忙有所得”主题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亲近农田,了解农事。他们走进田间地头,拿起镰刀收割小麦、晾晒麦穗,同时播种下玉米。学生在收获与播种的过程中方知农民伯伯的辛苦,也更加懂得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他们跟着节气走进生活,知习俗、乐劳动,劳动意识在文化传承中得到滋养,劳动能力在实践探索中得到提升。
项目化探究。项目化学习是以问题驱动学习,强调让儿童围绕真实而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为引导学生建立和大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发展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并涵养他们的文化根基和家国情怀,我们的节气文化教育注重项目化推进。
在惊蛰时节,我们以“惊蛰节气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核心驱动问题:“惊蛰期间,身边的动植物有哪些表现?”根据个人的意愿和兴趣,全班分成“动物组”和“植物组”,在公园进行了实地观察探究。回校后,各小组讨论、收集成果,创作了图文并茂的观察作品《惊蛰惊醒了谁》,并在学校举行了成果发布会。
任务群开发。我校的节气课程注重任务群开发,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谷雨节气,我们创设竞选“节气讲解员”的真实情境,分设6个子任务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熟知、内化节气知识。子任务一“谷雨时节知多少”,教师以视频、音频等方式介绍谷雨的相关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节气知识,而且从含义、所处时间、黄道位置、气候特点、物候现象、农事活动、传统习俗和起居养生等方面感知节气的特点。子任务二“诗词歌赋话谷雨”,为学生提供阅读清单,包括农耕谚语、古诗词和绘本故事,鼓励学生丰富清单内容。子任务三“谷雨过后量温度”,学生学习测量温度、记录温度,通过分析数据,感知温度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学生能熟练使用温度计,通过收集整理数据为我们的分析判断提供依据。子任务四“和虫子开一场派对”,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昆虫小科普;走进自然,寻找并观察蚂蚁、蜜蜂、蝴蝶、瓢虫等;制作专属昆虫图谱;给昆虫拍照、画昆虫;了解昆虫,制作昆虫小报。子任务五“制作谷雨贴和小福袋”,了解农人制作谷雨贴的原因,感受节气文化,跟着视频学习制作谷雨贴和小福袋并进行一定的个性化表达。子任务六“多种形式共话成长”,通过举办成果展、发放光荣榜、开展分享会等,盘点课程收获,遴选优秀节气讲解员。
在任务群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学生的实践性和学科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任务中体验节气文化,品味节气韵味。
(二)呈现方式
节气文化教育必将以喜闻乐见、广泛涉及、定点聚焦的方式呈现,发挥全环境育人价值,以达到众所周知、深知的目的。在课堂这一学习主场中深入浅出融合呈现,从氛围中创设节气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特别注重艺术的熏陶,发挥全环境育人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落实“做中学”理念。
课堂中感受节气。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着很多奥秘,课堂上通过做游戏、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了解更多知识。在语文课堂上创设“诗意节气展馆”情景,学生一起说、讲、诵、绘节气;在春分时节,聚焦“玩转春分”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动手绘制彩蛋,开展“竖蛋”比赛,在玩中探究春分“竖蛋”的奥秘及古人的智慧。
氛围中浸润节气。我们将节气文化纳入校园,使充满节气文化氛围的环境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校园设置二十四节气长廊,在图书室、阅览室布置“节气专区”。在二十四节气时间节点上,学校通过电子屏等相关文化载体进行内涵介绍,让学生在校园里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强烈感受节气文化,给学生带来生动的二十四节气普及课。
生活中体验节气。为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参与,真实体验。结合立春吃春卷、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让学生变身美食家,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做出美味又养生的美食。霜降时节,白菜、柿子等农作物成熟,我们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与采摘,体验劳动人民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等。
艺术中描绘节气。我们通过剪纸、编织、绘画和表演、唱跳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节气的多姿多彩。比如,通过画一把节气的油纸伞、编一个播种时的箩筐、唱一曲歌颂秋收的歌,让学生在多样的艺术活动中进一步感悟节气与艺术、生活的关联。
三、探索多元的节气文化教育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
评价是节气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遵循导向性、发展性、系统性原则,以节气文化教育的3个子课程为出发点,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设定层级性的评价标准,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既有对基础性知识的了解,又有能力的拓展提升,更有对节气文化的自我认同、传承意识和责任。
子课程 |
评价标准 |
童知节气 |
|
通识生活 |
1.了解节气中的养生常识和农事活动。 2.通过活动体验初步具备探索节气与生活关系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对节气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
同求奥秘 |
|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依托节气任务单、节气档案袋等工具,深挖节气中天、地、人的关系,追溯《周易》中“天地人谓之三才”的记载,制定了“三才”评价体系。为更好地体现评价的层次性,我们沿用古人“状元”“榜眼”“探花”称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学生发展。每完成一个节气即可获得一个“探花”;每个季节有6个节气,获得6个“探花”即可换取一个“榜眼”;一年有四季,当集齐4个“榜眼”时即可获得“状元”称号。通过科学的评价,激发学生对节气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之,学校以“二十四节气融合课程”为载体和凭借,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以主题化实施、项目化探究、任务群开发为抓手,形成“五育融合”的“Tong·节气”课程体系形态,让课程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创造生活;将德、智、体、美、劳融进课程和课堂,强调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长清区耀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