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6A 养正”课程 赋能学生深度学习 用总书记的故事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基于文化传承的节气文化教育研究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思政教育】

用总书记的故事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指导的系列学生德育培养路径探索

□ 毕泗宝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比喻,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提出要求,生动形象地指出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意识到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成长的故事就是青少年学习的最好素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1月至1975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如何用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一重要的学习资源,对中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我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制订翔实而周密的阅读计划

我们每天在早读、课间、班会课、自习课上都设有统一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时间,要求学生认真记好读书笔记,把每天的阅读收获、所思所想所感都记录下来;每周定期召开阅读分享会,分享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切身体会、真实感触和内心的震撼;举办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征文活动。

二、认真研究设计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班会主题

在认真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中学生的成长特点,我研究设计了5个方面的班会主题,每个主题都来自《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带给青少年的成长启发。每节班会的内容都围绕总书记的青年经历,紧扣青少年成长需要培养的品质来设计。用总书记的成长经历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走近敬爱的总书记,更加热爱总书记,更好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树立理想信念,传承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为群众办实事。他在梁家河期间,强烈感受到群众的疾苦和需求,立志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驱使他不断努力奋斗,为村民谋福利。

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在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总书记的故事告诉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航程的灯塔。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何种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我们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青少年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第二,厚植品德修养,涵养高尚情操。

面对雷平生的发问:1974年招考工农兵学员,这可是难得的机会,你为什么不上了?”青年习近平回答道:“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

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总书记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尽管条件艰苦,但总书记总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他记得每次困难时刻乡亲们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支持,也珍惜与乡亲们建立的深厚友谊。这种感恩之情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乡亲们的关心和照顾上,更融入了他后来的工作和领导风格中。

青少年应该学习总书记的感恩精神,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和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诲之恩以及朋友的陪伴之情。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第三,弘扬劳动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治理大块坝地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真谛。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总书记没有畏惧困难,而是选择用双手去改变生活。这种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动上,而且融入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思中。

习近平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初到梁家河时,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村民的期待,总书记没有退缩。他深知,要想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于是,他放下身段,融入群众,用双脚丈量每寸土地。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他都坚守在生产一线,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总书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一颗奋斗的心。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时,我们也要像总书记那样,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共建和谐集体,凝聚团队力量。

1969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为一家人。他尊重每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全心全意地与他们交流、谈话。这种平等的态度和对人的尊重,使得村民们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离开梁家河村时,全村男女老少自发为他送行,依依不舍,这充分展现了他与村民之间建立的深厚情谊。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人的交往中,始终秉持着友好相处、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原则。通过总书记的故事,学生分享自己与人相处的经验,交流与人相处的技巧。教师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

第五,培育终身学习理念,赋能成长根基。

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儿,即使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类的,有文学、哲学、军事类的,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他读书时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岁月中,面对诸多挫折与困难,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这不仅仅是他个人品质的体现,更为青少年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来梁家河的北京知青都通过各种方式走了,只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和雷氏兄弟。他从赵家河回到梁家河时,雷氏兄弟也上大学走了,他成为村里唯一的北京知青。但他并未因此消沉或抱怨,而是更加坚定了为村民服务的决心。这种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青少年在面对学业、生活或人际关系中的挑战时应有的态度。它鼓励青少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乐观,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成长指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总书记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从小树立热爱拥护总书记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帮助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筑牢“永远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作者单位系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