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书香温润童心 阅读助力成长 潍坊市峡山区:以结构化阅读助力学生思维进阶 最爱书架那一隅 图片新闻 作业改革必须回归育人本心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我的读书故事】

最爱书架那一隅

□ 徐媛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有书的地方总能让我流连忘返。记得小学四年级时,我每周都会去语文老师家看书。看着那满满一书架的书,我如获至宝,厚厚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摘抄的笔记。那时,我经常在书架前忘记了时间。从记事起,我获得的第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是《唐诗三百首》。那时,我还看不懂李杜诗篇的豪情万丈、忧国忧民,只是简单地觉得古诗真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才发现这些文字的光芒所在。那短短几行简洁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幼时背诵下来的这些古诗文,成为我的精神财富。每当在班上听着学生晨读,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背诵起来。踏入大学的校门后,我开始更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从散文、小说到杂文、传记,从古典名著到英文书籍,由此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从入职后,阅读习惯慢慢就被丢弃了,也许是工作忙碌所致,也许是为生活琐事烦忧。从晨起披星而行,到夜间戴月而归,自己似乎总是在奔波忙碌着,奔波在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忙碌在各种教学工作和检查培训中,在“家教”“保姆”“法官”等角色中切换。如果说,有哪个瞬间是让我忘记一切烦恼的,那便是捧起书本的那一刻;如果说,有哪个地方能让我感觉到生活的意义,那便是书架那一隅。

如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有大把时间阅读已是一种奢侈。只有在每天深夜,完成一天的任务,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的时候,思绪才变得异常清晰。此时,手捧一本书,全心投入体会书中人物的悲喜,遨游在书海中,慢慢地,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

近两年,学校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从各个维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学校更加注重教师的理论学习,创造条件购进各类专业书籍,让“悦读”成为常态。我也以此为契机,阅读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时常觉得豁然开朗。

在众多专业书籍中,《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也引发了我的很多反思。这本书不像以往接触的专业类书籍那么晦涩难懂,而是用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及其解决方法给我们带来启发。这本书有丰富的理论作支撑,但又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理论加以罗列。在解决每个实际案例时,不是简单地自说自话,而是以教育理论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有攻击性的学生的案例。我曾经接触过一名类似的学生,至今都让我难以忘记。那是2016年,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班上有名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是学校著名的“混世魔王”。之前带过他的教师告诉我,他从来不写作业,在课堂上吹口哨,不遵守纪律,满教室转悠。上了五年级,该生更加不怕人了,上课玩玩具,在桌子上刻字,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其他班教师跟我反映他又打架了。我经常被他气得浑身发抖,决心一定要好好“修理”他一番。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在我眼皮子底下,恨不得将其“系在裤腰带上”。只要他一惹祸,我就严厉地批评他,并且增加作业量。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任何效果,他就是一副“你爱咋样咋样,反正我不做”的样子。我又转变策略,好言相劝,找他谈心,谈学习的重要性,谈同学之间相处之道。但这一方法的“保质期”只有两天,两天后,他又回归原样了。我没办法,只好与他的家长联系,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很不好。谁知,他的妈妈却一味给孩子找理由,根本不配合。我内心十分绝望,一心只想着等他赶紧升学去初中。就这样,经过了一年的煎熬,他上初中了。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竟有些后悔。我当初对待那名学生的方法太粗暴了,根本没有进行深层次分析。看完书中的一些分析,我发现,还是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转变。比如,对这名学生最初的了解是通过之前教过他的教师,在其他教师的影响下形成了思维定式,给他贴上了标签,因此平时对他的批评也带着情绪;与家长的沟通不到位,只是因为家长态度不好,就放弃了让他们配合学校来教育孩子。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跟家长联系之后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因不认同家长的教育方式而在沟通中带有情绪;另一方面,是只听了家长的一面之词,没有真正了解该生的生活背景、与父母的相处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问题学生”应该多从他的角度考虑,找到他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教师要带着一种宽容的心态,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应该动动脑筋,找到学生和家长都易于接受的方法。

如今,我时常会想:那名学生现在怎么样了?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在成长路上有没有碰到一位能走进他内心世界、帮助他的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碰到这样的学生时,我开始深入思考,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交流更顺畅。

对我而言,书中的众多案例像一座座灯塔指引着前路。我们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时,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会手足无措,甚至迷失了方向。在教学中,我也常常为自己做了那么多无用功而感到委屈和懊恼。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只有时常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并将所思所学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才能找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芳菲小径,陪伴他们成长。

如今,书架旁是我在工作之余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书成了我最好的朋友。遨游在书海中,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得以启迪。我深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不易,但是只要我乐于阅读、善于思考、勇于反思,争取每天有点儿进步,长此以往,必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作者单位系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