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改革必须回归育人本心
——读《生态圈·反思链:育人为本的初中数学作业改革探索与实践》有感
作业是一种学习活动,具有独立育人品格。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但是如何实现“减负不减质”呢?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能否通过数学作业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其思维品质?能否通过作业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品格,进而实现“作业育人”的功能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东营市胜利六中副校长于彬的专著《生态圈·反思链:育人为本的初中数学作业改革探索与实践》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可视性地提供可操作、可推广的初中数学作业改革模式和实践路径,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于彬的专著基于育人为本理念,对初中数学作业改革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作为一本理论与实践互动兼具的佳作,全书从模式路径、基地研究、设计案例3个方面介绍了作者致力于初中数学作业改革的10年探索历程。首先,呈现了初中数学作业改革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及初中数学作业改革模式;其次,梳理了山东省首批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的作业育人理论构建,并给出了实践路径;最后,分时间段列析了“分课型作业”“分类型作业”“‘单元——课时’作业”“主题实践作业”设计,并呈现了作者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对作业改革的不同认识与思考。于彬的探索与实践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初中数学作业改革模式和实践路径,同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有针对性地在破解数学作业改革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认识和境界,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于彬在专著中表达了以下认知:随着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数学作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学发展的需求,因此,进行有效的数学作业改革是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如今,中学数学教材结构不断发展,因而对数学作业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改进。中学数学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只是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方法,也是数学学习之外探究知识、习得能力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当然,有此认知还源于于彬对初中数学作业的现状透视及问题反思,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有的数学作业在布置和完成程度上存在安排不合理现象。如,有的教师只注重课后数学作业的设计,忽视课前和课中数学作业设计,等等。二是有的数学作业设计在内涵与知识点的衔接上存在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问题,片面注重“题海战术”和高难度的数学练习设计,忽视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巩固与练习。三是有的数学作业存在内容设计不科学问题,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层次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只是随意布置课本后的习题,从不审视和反思数学作业布置之后题目的拓展与延伸。四是有的数学作业布置只注重“做”而忽视“练”。数学问题的设计影响了数学作业本身练习应该有的效果,学生缺乏自主获得数学新知识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通过大量题目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没有反思布置什么样的数学作业才能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又不会让学生感到量的压力。因此,数学作业怎样设计才更加合理?才能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进策略?怎样通过数学作业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一系列问题,在本书中皆能找到行动方案。
持续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懈地描绘“作业育人”的实践图景,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据我了解,起始于2014年的10年初中数学作业教学改革,于彬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酝酿、试点探索、逐步推开”。这一阶段的亮点是开发出数学作业设计流程和各年级段的“作业树”。第二阶段通过“深入推进、迭代升级、三级建模”,建构实施了“2339分课型作业”模型。其中,“2”指两条主线——教师主线和学生主线,对应“教”和“学”两大主体;第一个“3”指教师设计“反思性作业”的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3种课型;第二个“3”对应学生完成“反思性作业”的3种形式:一课一反思、一题一总结、一章一梳理;“9”指“反思性作业”的9种具体表现形式:反思性小问题、反思性小文章、反思性小课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一题多变、多变归一、知识框图、思维导图。其间,于彬的多篇研究论文在《数学教学通讯》等杂志上发表。第三阶段是“实践验证、校际联盟、持续发力”。其间,《山东教育报》以《“双减”背景下反思性作业改革的实践》为题,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第四阶段是“育人导向、素养指向、成果推广”。此阶段通过开展“‘单元——课时’作业”和“主题实践作业”研究,形成了“12345一体化初中数学作业改革体系”。其中,“1”指“育人为本”,“2”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作业改革的“反思链”),“3”指作业设计的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3种形式,“4”指作业设计的4种策略(或谓“四化”:校本化、数学化、序列化和个性化),“5”则指作业完成的5个环节——布、批、评、改、思。“三类·四化·五环节”构成作业改革的“生态圈”。借助4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育人为本的初中数学作业改革的相关理论得以完善,实践不断丰富。对4个阶段的作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于彬在书中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提升,需要关注教学管理的“作业改革”这一内容,以此通过系统全面的作业改革优化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质量和育人水平,让作业真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