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语文学科的探究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接触的重要学科之一,承载着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培养情感的重要使命。它不仅仅关乎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文化传承、思维训练与情感教育的综合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鼓励探究式学习,提倡跨学科整合,倡导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力求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实践活动和社会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首先,小学语文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在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主旨大意,这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写作练习中,学生发挥想象力构思情节,这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小学语文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通过学习经典诗文、历史故事、科普文章等,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通过《曹冲称象》一课,学生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能思考是否有更高效的替代方案,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学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善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小英雄雨来》展现了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
小学语文是心灵培育的摇篮。首先,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情感教育的深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从而学会共情,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感受到贫困与孤独的痛苦,激发了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这种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体贴和理解他人。其次,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审美教育的启蒙。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赏析诗词歌赋、优美散文,学生不仅能领略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而且能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如,《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让学生在文字间感受自然之美,使其具有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美好情怀。最后,小学语文教育可以实现品德教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故事,这些故事以生动具体的情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如,《孔融让梨》教导学生学会谦让,培养他们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
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或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提高实际应用能力。项目式学习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上的讲授环节移至课外,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解答疑惑和深度探究,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游戏化学习利用游戏元素设计教学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信息技术融合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习渠道,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增强其学习历史文化的直观感受。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明显,影响了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部分教师观念陈旧,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部分家长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支持,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升学压力依然存在,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人工智能教育迫在眉睫,但如何避免过度依赖、保持教育的本质和人文关怀,是一大挑战。
面对挑战,小学语文教育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探索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可以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公平,通过政策倾斜、资源共享等措施,缩小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家校合作,建立紧密的家校联系机制,增强家长对语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成长的起点,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它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而且关乎心灵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面对未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和实践,让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济阳区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