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所谓思辨性阅读能力,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可以运用批判的态度进入理性分析状态,展现自我反思结果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如何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优化阅读教学流程,合理地将思辨性阅读能力培育诉求融进去,继而选择以问题链的方式、感知阅读、发表意见等策略,不断发挥实际阅读活动的育人效益。
一、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形成深刻阅读感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要懂得寻找契机,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确保他们对文本形成深刻阅读感知。比如:在四年级上册《走月亮》阅读期间,教师可以设计导入活动,播放与月亮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看到的景象,也可以分享自己与月亮的故事。这样的活动可以迅速吸引学生对课文的关注。接着,教师可以使用朗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去感知文章的语言韵律美和情感色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读,注意语调的起伏和停顿的处理。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句子的关注,由此去思考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故事中的月亮、故事中的其他自然元素。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情感。当然,在此维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者绘画,鼓励学生将文章的话语、意境转化为一幅画,实现画笔与语言的整合,由此找到锻炼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平台,帮助他们进入更加理想的文本感知状态。
二、设置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层次感的问题链
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依靠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驱动。也就是说,在文本解析过程中,可以设置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层次感的问题链,让学生在文本解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性。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阅读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关注点放在导入启发性问题上。在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看到过飞机划过夜空?它们为什么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你们想知道飞机是如何在夜间飞行的吗?”在基础理解环节,教师设置有层次感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找到描述夜间飞行秘密的关键段落,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在深入探讨环节,设置开放性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飞行员会使用夜视仪,去帮助在夜间飞行。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夜视仪,飞行员会如何导航?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帮助,古人如何进行夜间旅行?”联系实际问题环节,设置启发性问题。比如:对本次阅读课程而言,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如果你们是‘小小发明家’,你们会如何改进夜视仪,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设备来帮助飞行员更好地在夜间飞行?你们认为这样的设备需要具备哪些功能?”在思维拓展环节,设置有层次感的问题:“除了飞行员,还有哪些职业需要在夜间工作?他们又是如何解决夜间工作困难的?你们能想到一些例子吗?”通过创设上述一系列问题链,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由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关联起来,由此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趣味性。
三、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会产生对应的感悟,不同的学生可能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感知,对此,教师要能够保证以开放的视角去审视,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女娲,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补天?”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她的方法有什么缺点和优点?”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相互碰撞,也学会了聆听别人的观点,由此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主张。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角度都进行表扬,比如有的学生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有的学生会从人类责任的角度来分析。为确保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教师在此环节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女娲补天’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将古代神话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郑路镇展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