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聚焦” 推动教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瞄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教育研究,向上瞄准国家重大教育战略需求与学术前沿开展重大理论研究,向下立足教育实践破解区域难题,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努力,逐渐将教科研成果势能转化为化解教育堵点、服务产业升级痛点、激活基层创新活力的强劲动能,不断增进教科研成果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努力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研究”(24CSDJ37)依托院研究团队,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合力,围绕“三个聚焦”,不断促进研究思路的拓展与研究方法的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聚焦重大战略谋划科研课题,提升决策参考效度。一是明确国家战略需求。从近5年承担的课题、项目来看, 全省16市教育智库共承担国家级课题项目120个,省部级课题项目1112个,紧紧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重点开展教育现代化指数、教育人口变动与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乡村教育振兴等研究,共获国家级奖项122个,省部级奖项856个,为教育决策提供专业性和科学性依据。着力开展山东省教育人口变动与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研究,形成的“山东省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调整的建议”获时任副省长邓云锋肯定性批示。该研究为山东省各市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提供调整方案,为16市动态调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有效指导。二是服务教育强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当前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各教育智库紧密围绕学科教育研究、教育管理研究、质量评估研究等方面展开,在服务大局中展现使命担当,其研究成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与保障作用。近5年,全省高校教育智库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90次。开展的教育现代化指数研究为《山东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鲁发〔2025〕6号)编制工作提供关键数据支撑。三是畅通报送渠道。部分地方和高校创立《智库成果专报》《研究成果要报》等,建立了向教育主管部门、党委政府报送研究成果的渠道,及时报送实效性强的智库成果。2024年11月牵头组建中国教育博物馆展陈大纲起草工作专班,形成体量近20万字的《中国教育博物馆展陈大纲》(第四稿),以工作专报形式报省委宣传部,为中国教育博物馆建设提供蓝本。定期编印《教育改革资讯》《教科研成果专报》,同时,受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委托编印《继续教育科研动态》,编辑出版《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蓝皮书》,充分发挥教科研成果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有力作用。
聚焦关键领域优化教育生态,提升样板引领力度。一是强化协同育人机制。以开放融合推动共建共享共赢,共享优质资源,探索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全国唯一的整省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名单的省份,积极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组织实施培养工程,完成首批175名协同育人名校长和371名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培养工作,并组织召开山东省协同育人名校长和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培养工程总结会暨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建设研讨会,以现场观摩、成果和案例展示、圆桌论坛等形式,分享各市县、各级学校在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可复制和借鉴的宝贵经验。二是服务学校教育实践。以项目为抓手,做好中小学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大力培育教育教学基础成果,助推教育教学基层实践改革。立足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围绕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式转变、课程资源开发、学科教学评价、特色课程建设等方面探讨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打造“当代好课程”。全省遴选课程设计优秀成果,编辑出版《看得见的课程》丛书4册,获得2024年度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教育出版物一等奖,中国教育新闻网对山东好课程建设成效给予广泛宣传报道。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坚持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与教科研成果转化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召开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讨会,结集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经验做法,形成了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山东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开展。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调研,形成《统筹谋划、创新实施,打造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山东样板”》调研报告,该报告与《乡村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发展的“山东实践”》报告均入选全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100个典型案例,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强师好经验、好做法。
聚焦平台建设强化成果宣传,提升成果辐射广度。一是构建多元交流平台。加强与政府、各级各类学校、教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的深度合作、协同创新,联合省内外、国内外顶尖学者和创新团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共同开展各项交流宣传活动,扩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力和参与度。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上,山东省承办的专题分论坛点击量659.55万,指导承办的微论坛点击量190万,分别在37个分论坛、33个微论坛中位居第一,以高参与度、高质量内容与高效传播模式,成功搭建了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桥梁,显著提升了教科研人员的专业站位与研究效能,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二是成立教育智库联盟。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地方教育智库与高校教育智库,建立全省教育智库联盟,与山东社科院等61家省内单位和长江教育研究院等7家省外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全力推进高质量教育智库成果产出,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孤岛”,搭建了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协同创新的省级综合性教育智库联合平台,整体提升了全省教育智库的研究能力、战略咨询能力和影响力,提升教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贡献度。作为首批八家成员单位之一,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并成功举办全国第一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研究共同体成立大会,承办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共同体成果展示交流会,充分展示全省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在生态文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成果。三是推广典型经验。聚焦教育原创性、专业性、实证性和前瞻性问题,推广标志性科研成果,让科研成果切实服务于教育发展。在孵化教育评价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先后在济南、威海组织2场全省教育评价改革宣介报告会,推广各市教育评价改革经验。今年1月,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工作简报》连续3期刊发13篇山东教育评价改革实践创新做法和经验,推进科研成果在与地方、学校、企业、社会的多方协作中转化、落地和实践。青岛市创新实施贡献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与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与服务三个统筹,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举办课程建设系列研讨会议,启动国家课程方案向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行动,组织14期6000余人参与高中学科基地启成系列经验交流活动。(撰稿人:宫珂 王欣玉 谢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