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坚持“三个聚焦” 推动教科研成果转化 以“课间微改革”夯实“双减”新举措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图片新闻 用人工智能为小学劳动教育赋能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乳山市西苑学校

以“课间微改革”夯实“双减”新举措

□ 丁姣

下课铃响起,乳山市西苑学校的校园瞬间沸腾起来,学生从教室奔向走廊、运动场。目之所及都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是一张张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气息的笑脸。

这不仅仅是课间的“欢乐图景”,更是一场以“小课间撬动大能量”的教育改革实践。自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始,为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该校立足校情,积极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微改革”,开启课间15分钟的探索,优化作息时间,让人文教育落到实处。15分钟的课间实现了“运动与健康、花样与趣味”的有机融合,“消失”的课间重新“活”了过来。

如何让15分钟课间释放最大效能,学校在认真研读市教育局下发的试点方案的基础上,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所需,重构校园时间和空间,深挖廊道、教室、运动场等空间潜力,将校园划分为多个特色鲜明的课间活动区域,构建了“趣味+健体+智育”的多维课间体系,丰富课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校园每处角落都成为课间15分钟鲜活的育人载体。

活力运动区位于操场,配备了篮球、足球、毽子等丰富多样的体育器材,满足学生运动健身的需求。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奔跑、跳跃、挥洒汗水,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文化传承区设置在校园的文化长廊或特定场地,主要开展传统游戏,如丢手绢、跳皮筋等,以及民俗技艺体验活动,如剪纸、武术等。学生在游戏和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创意实践区则临近实验室或手工教室,设有手工制作、科技小实验等项目。学生可以在这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制作各种手工艺品,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创新思维。

“开学一个月以来,15分钟课间秩序井然、效果明显。老师、家长对长短课时的人本化和灵活性予以肯定。我们感受到,调整课堂时间后,对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和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一定的鞭策作用,也能更好地调控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我们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无论户外的蹦跳玩耍、大汗淋漓,还是室内的兴趣活动、闭目养神,都是课间15分钟的正确‘打开方式’。”王校长表示,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深化三大举措:一是建立“课间活动资源库”,共享优秀案例;二是优化校园场地管理与设施保障,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完善校园巡查机制,让学生在延长课间时间的基础上“玩得开心、动得放心”;三是加强家校沟通,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将课间15分钟的“微改革”作为践行办学特色、开展人文教育的小切口,减时增效。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