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系统重构育人生态: 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区域整体性探索与实践 党建引领 铸魂育人 打开文本内核的钥匙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系统重构育人生态: 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区域整体性探索与实践

□ 齐方国

近年来,东营市东营区以创建“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为契机,紧扣打造教育满意之区目标定位,全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区域整体性实践,聚焦“德育、师资、课程、生活、评价”五大核心领域,系统重塑育人生态,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

“一体化德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东营区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目标,大力加强“一体化德育”建设,精心设计主题鲜明、课程跟进、活动丰富的德育活动,强化学生在思想认同、家国情怀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德育的树人立人作用,落实落细全环境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中华传统节日进校园。家为国之基,国乃家之延,传统节日是不可或缺且直观鲜明的德育资源。东营区各学校尝试从传统节日入手,引领学生在节日中观察、体验、经历、设计和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带得走”,传承精神基因,树立文化自信。

推进黄河文化进校园。东营区高度重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整合运用相关资源,将黄河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讲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0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7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沧桑巨变、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以及10多年的新时代伟大变革,引导学生增强荣誉感与使命感,争做家乡建设的栋梁之材。202310月,东营区成功承办“全省黄河文化育人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现场会”,为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区域实践范例。

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是涵养学生历史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无尽宝库。东营区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现有吕剧、龙居短穗花鼓、史口九龙翻身锣鼓等10余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进校园,年授课500余课时,培训学生3.8万人次。非遗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鲜活“教具”和生动“道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一体化培养”造就“关键引路人”

东营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创新举措,突破重点,积极推进教师梯级培养及结构型优质化建设,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切实满足全环境立德树人对高素质师资的需求。

实施“三名”建设工程。面向全区在职在岗的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教师,遴选15名名校长、100名名教师和80名名班主任,进行3年重点培养。通过学习研修、考察观摩、示范引领、成果培育等途径,提升“三名”的师德修养、实践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工程人选每人承担12名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并选择12所薄弱学校作为结对实践基地,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协同发展。

实施青年教师、青年管理干部发展共同体“双体”建设。遴选200名青年教师、100名青年管理干部发展共同体人选,进行2年重点培养,并设立100万元支持经费。在培养周期内实行导师制,共同体人选依据指导制订发展规划和计划。青年教师针对课堂重难点积极革新,青年管理干部围绕学校管理核心议题深入探索,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深化教师梯级培养工程。推行教学新秀至名师五级进阶培养体系,激励教师逐级攀登,追求卓越。明确不同层级教师培养目标,以项目化培训为依托,扎实开展专题培训,实现教师队伍梯级上升发展态势。仅在20247月至8月,针对校长、业务副校长、骨干教师、全体教师4个群体,分层组织开展了50余场培训活动,培训规模3800余人次。

“一体化课程”培养“核心发展力”

全环境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学校,主战场在课堂。东营区遵循学生生命成长规律与路径,全域推进“共生教育”理念,一体构建适应学生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以多元课程为每个“各美其美”的生命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

探索“共生课堂”建设。东营区聚焦人才培养,激活课堂、课程、教师、学生、环境与技术“五大要素”,构建育人生态场。202212月印发《“共生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三年计划,依据“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转变教学与评价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探索建立“横向+纵向”双向互动教研机制。“横向互动”针对学科关联性内容和共性问题,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纵向互动”则基于学段差异,开展同主题跨学段贯通式专题教研,促进课程一体化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项目化学习。东营区以全环境育人为基础,坚持“五育并举”。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指导学校“一校一案”开展课程研究,推进各学科项目化学习,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协作性和育人性。重点围绕国家课程,遴选部分学校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STEM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等实践研究,推进项目式学习系列培训、实践、研讨及交流等活动,探索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形成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深化幼小科学衔接。人生百年,始于幼学。2020年,东营区被评为山东省幼小衔接实验区。区教育局创新设立10个幼小衔接实验责任区,全方位、多元化探索构建幼小科学衔接课程体系和活动架构体系,一体推动幼小科学衔接贯穿小、中、大班3个年龄段以及家、园、校、社4个育人场。通过教育实践,各幼儿园聚焦幼儿习惯养成,形成家园社共同参与的贯穿幼儿园3年的幼小衔接准备性课程。

“一体化共育”筑牢“人生好底色”

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体系需要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并创造生活。东营区强调“生活即教育”,紧密联结教育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及心理的协同育人效应,为学生成长构筑坚实基石。

推动日常教育活动有效开展。东营区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全科渗透等创新方式,营造全方位、多层次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全环境教育中快乐成长。全区推行入校即静等规范,每周一升旗仪式及周末家政课、工作日组织路队背诗词等活动,中午还开展食育课程。这些全面而细致的举措寓教于乐,不仅深刻影响了家庭氛围,而且引领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实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试验。东营区积极实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试验,强化互联网思维。80%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此项试验,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协同育人水平。各学校依据实际情况,聚焦重点领域,探索特色新路径新模式。打造“爱的智慧”公益品牌的织密“线上+线下”培训网,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减轻其教育焦虑。2023年,5所学校、8个优质课(案例)被评为东营市优秀家长学校、东营市家庭教育指导优质课(案例),1名教师荣获“山东省优秀家庭教育志愿者”称号。

全面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截至目前,东营区已建成2处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14处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以及28处市级社会实践基地,覆盖了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科普教育及民俗教育等多个教育领域。依托黄河三角洲动物园、东营花仙谷、华八井等众多研学基地,打造了石油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等8条精品研学教育线路,为学生提供了走出课堂、走向实践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与体验,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一体化评价”绘好“成长工笔画”

东营区秉持“政策性、区域性、差异化、增值性”原则,以提升教育品质、优化治理效能、打造满意之区为目标,编制了中小学、幼儿园及教育局机关股室等三套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层学校与机关股室一体评价,构建了“1234”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激活教育内生动力活力。

建好1套评价体系。东营区将三套评价体系优化升级到 3.0 版,含基础性、发展性和特色性三维指标。基础性指标突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等内容,划定规范办学“红线”;发展性指标侧重学校的进步贡献,适时调整内容;特色性指标强调改革创新与亮点,由学校自行提报。切实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基本标准,将服务发展能力水平作为评价局机关干部胜任力的重要标准。

做到2个发力。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及网络等多方育人力量,促进校内校外紧密协作、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以校园阅读为基础,实施“读经典名著,做智慧教师”“读经典名著,做智慧家长”“读经典名著,做智慧少年”等系列工程,营造教师引领、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环境。充分利用教育网络、班级群、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以及“爱的智慧”公益讲堂,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工作合力,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系统化、专业化和数字化发展。

打造3支队伍。聚焦高端引领、分类培养、督导推动,打造全环境育人三支队伍。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团,11支专业宣讲队伍开展宣讲280余场,惠及8万余人。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将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并与高校合作,打造具备改革创新意识和新时代评价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组建由督学等高水平成员构成的评价队伍,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确保全环境育人理念贯穿学校教育各个环节。

实施四大工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动评价工作实现纵深突破。其一,强校扩优工程,组建16个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和15个幼教集团,实行捆绑式评价,促进区域一体化优质办学与资源共享,深化“强镇筑基”改革,出台10项支持政策,完善管理机制,使50%的乡镇成功入选“全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镇”。其二,强课提质工程,深化教学评一体化改革,增强教科研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其三,强师铸魂工程,明确教师发展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研修活动,加强师德评价,让教师有目标、有动力、有标准。其四,强生育人工程,分学段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加强素质教育,从学足学好入手完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家校社全面参与的工作格局。

(作者系东营市东营区教育局局长)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