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日照市:以“阅读+”行动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滕州市滨湖镇联区:探索多元化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高密市:传统阅读与现代科技实现“双向奔赴”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典型案例】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 罗东

市北区是青岛市主城区之一,有学校(按独立校区计算)105所、学生103418名、专任教师6464名。近年来,该区坚持实施教育改革,将整体性发展、共生性发展、内涵式发展融入区域教育治理,推动实现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先后被评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首批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等,获得第六届青岛市教育改革创新奖。

强化顶层设计,谋整体性发展

宏观统筹做好顶层规划。市北区将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先后印发《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实施方案的通知》《集团化办学实验方案》《深化学区制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不断优化教育改革战略布局,全方位提升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公平、效率、效能。

部门联动保障快速发展。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印发《关于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等五项制度的通知》,指导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每年根据区财力情况,拨付各类教育经费,软、硬件投入力度向老城区学校倾斜,确保学校建设、装备信息配备更新到位,人工智能实验室实现100%覆盖。

全域布局力促优质资源倍增。统筹考虑区域人口发展趋势,编制《市北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年)》,积极争取住建部门政策和配套资金支持,逐个突破重点难点问题。自实现基本均衡县创建以来,加快优质资源布局,辖区内完成35所学校新建、改扩建,新增规划学位超3.2万个,仅2021年就新增学位5000余个,新建学校实行高品质办学,实现“开办即优质”。

多元办学改革,谋共生性发展

探索实施共同体管理。坚持学区制改革,在8年实践的基础上,组建18个共同体,打造学生12年成长“一条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做到“学段无缝连接、学校纵向协作”,统筹教师流动、优化考核机制,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稳步推动小学升初中招生改革,实现由大学区向共同体迈进。

深化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先后成立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大问题”,努力完善德育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学生培养体系,推动干部师资一体化发展,组建全学段学科名师成长共同体。

推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充分发挥“名校+”效应,打造“集团运作——独立法人——文化引领——师资输出——捆绑评价”的发展模式,带动新校迅速成长、老校转型提升,缩短名校打造周期。实施成长退出制度,成员校形成鲜明特色与品牌、成为新优质学校后可退出集团,逐步实现从“名校集团化”到“集团化名校”的发展目标。2024年,发布“4+3+N+X”初中全域集团化方案,打造教学质量线、特色成果线并重的“市北样本”,实现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100%覆盖。

注重教育公平,谋内涵式发展

强校提质全面推动区域均衡。印发推进初中学校强校提质实施意见,确定试点校,落实师资队伍、专项经费、信息化建设等保障。建立起“强校提质学术联盟”。2023年,实施全域强校提质工程,有效缓解“学区房热”问题。2024年,《全域支持初中强校提质的“市北实践”》获青岛市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奖。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学校内部治理机制改革,逐步建立政校分离、多元自治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立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制,简政放权;催化学校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内生性治理机构的能动作用,实现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

深化教学机制改革。横向建立教研、科研、师训等多维互助的教研职能联合体;组建38个区域双导师团队,确立42个专题研究项目,形成以学术引领、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全域共进的“教研+科研”联动机制。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突破GUIS合作框架,构建“SART”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打造“慧润启智,优e市北”品牌,建设市北教育“数据大脑”,实现“考、教、学、评、管”一体化集成共享。先后出台教学改革配套政策8项,获国家级优秀案例2项,获评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等。

市北区着眼全域发展水平,紧抓关键领域,把握改革实践逻辑,聚焦教育综合改革、教学领域改革、育人方式改革等,探索出一条以改革促均衡的快速发展道路,努力画好全域统筹、阶梯递进、融合共育的“最大同心圆”。

(作者系青岛市市北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