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用“微创新”激活“强磁场” 三维协同 身心共育 系统转型构建高质量教研体系 图片新闻 让幸福滋养生命成长全过程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用“微创新”激活“强磁场”

——诸城市兴华初级中学积极推进校园思政教育纪实.

□ 刘丽 高文波

“做自己的‘哪吒’,书写自己的‘神话’!”2月17日,诸城市兴华初级中学举行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校长作了题为《做自己的“哪吒”》的报告。初二级部借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开展了“不认命就是我的命”学生动员活动。学生沉浸于哪吒不服输的精神中,立志拼搏奋进,在新学期书写自己的逆袭篇章。

近年来,该校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以“储才兴国、积学耀华”为办学目标,积极推进校园思政教育“微行动”,启动铸魂育人新引擎,培养志存高远、博学笃行、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时代新人。

以“小切口”激活思政教育“大能量”

3月4日,伴随着庄严的升旗仪式,学校“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正式拉开序幕。一群群富有青春活力的小志愿者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化身“小雷锋”参加志愿活动,助力文明城市建设。

学校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宏大思政主题转化为“小而精”的微课程,通过编辑《红色精神读本》、建立“红色精神”展室、开发“斜杠青年王尽美”等师生思政微课、编演“东坡行旅路”等戏剧、整合社会资源共建“行走的思政课”,让校园思政教育生活化。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和任务,以“解决一个真实问题”为导向设计思政实践活动。如,在“乡村振兴”主题下,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家乡代言”“诸城绿茶的前世今生”“重走尽美求学路”等研究项目,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的转变。学校打破思政教育“校门边界”,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例如,开设“家长思政讲堂”,邀请党员家长、社区模范讲述身边的英模故事、创业经历;又如,开展“亲子共读红色家书”“家庭志愿服务打卡”“大小手亲子劳动沙龙”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家庭日常。学校建立学生“思政成长微档案”,记录学生在思政微课堂、微实践中的表现,多维度评估教育效果;同时,鼓励教师开发思政微课、设计微实践活动,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知行合一”思政教育“接地气”

“以前,是爸妈照顾我;现在,我也想让他们多睡一会儿,吃一顿热乎饭。”七年级(11)班学生脱茗惠说。今年寒假期间,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假期里,学生纷纷化身“家庭小能手”,主动承担家务。脱茗惠学会了做饭,坚持每天早起准备早餐。当他把一桌虽然不完美却充满爱意的饭菜端上桌时,父母眼中满是惊喜与欣慰。

这样能切实落地的思政课来之不易。教师们经过反思得知,以往,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授课方式单一,教学多以说教为主,课程设置脱离时代和学生兴趣。部分微课程重形式轻内容,如志愿服务课程停留于“拍照打卡”,未能深挖思想内核。教师在“小切口”课程设计中存在路径依赖,尤其在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手段应用上欠缺能力。课程设计实践性不足,不能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对网络元素挖掘不深。家校协同育人面临沟通渠道单一、责任边界模糊、教育理念冲突、评价体系不完善、现代技术支持不足等困境,约30%的学生家庭因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不能持续配合学校开展活动。

“微行动”增强思政教育“聚合力”

首先,学校深耕微课程内容,挖掘学科育人元素,开发“学科+思政”跨学科微课案例库,推动语文、历史等文科课程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结合科技报国精神,让思政教育有深度;改革微课程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新信息化评价手段,完善学生“思政成长微档案”,建立“课程存折”制度,让思政教育有力度;改变微课程形式,使之灵活多样,立足生活,以活动育人,组织校园微实践、校外微研学,开展“时政半月谈”“校园模拟政协”等项目式活动,让思政教育有热度。

其次是启动“微教研”赋能计划,突破瓶颈。学校打造“321微教研”范式:成立“思政创新工作坊”,开展主题式、项目式、清单式三类微教研,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为载体,提升教师的科研思考力与解决力;打破学科界限,实施“双师型”培养计划,组建“思政教师+学科教师”联合教研组,开展跨学科备课与课程设计,探索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升教师的科研整合力和合作力;增设“思政教育微光奖”,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评选机制,将思政育人纳入教师成长档案,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力与执行力。

再次是构建“微联体”协同机制,畅通梗阻。以学生成长、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为出发点,学校构建“一网统管、三线并行、多维合作”的家校社育人“微联体”,推行“家庭思政积分制”,定期表彰优秀家委、优秀思政教育合伙人。在“微联体”网格内,家校社三线共育,全社会多方明确责任,高效合作,提升家校共育的思政存储量。学校还利用微信小程序及企业微信工作平台搭建“家校微互动”共育平台,定期推送思政微课和亲子活动建议,并开设“家长思政讲堂”,提升思政含金量。同时,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周末影院”“周末读书会”“思政小课堂”等“社区微联动”活动,打造社区实践基地,提升社会资源的思政辐射量。

思政教育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静水流深”的润心工程。兴华初中将继续以“小切口”探寻“大突破”,用“微创新”激活“强磁场”,让校园思政教育“微行动”启动铸魂育人新引擎,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