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读书与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擎” 趣慧课程:温润童心赋能数学思维发展 图片新闻  萃取优秀资源 推动德育创新 情思并行   知行合一 借“双减”东风 助自我教育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教学尝试】

萃取优秀资源 推动德育创新

——全环境育人视域下学科教学融入新尝试

□ 邹玉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千百年来所积累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而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受外来文化影响,部分学生逐渐忽视了传统和非遗文化。对此,教师需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进而开展高效、更好的德育。

要与日常教学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不同学科都有联系,比如在营造意境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里教学的文章有着较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传统节日资源,使其与教学有机融合。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与学习,从而增强其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及日常事务,可以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与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德育的日常化与自主化。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月亮与中秋节的关系。在课文中,作者通过对明月的描写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拥有较强的团圆意义。所以,课文中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渴望与家人团聚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家庭的关系,鼓励学生与家长积极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教师还可以对中秋节进行拓展,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与分享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习俗等,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传统节日,实施更深入的德育。

要设计好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进而深入感悟传统文化的意义。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隆重且最富特色的。要想高效运用这一传统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首先,教师需要将班级中的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小组,然后鼓励他们收集与讨论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使其能够在不断交流中认识春节的意义;其次,可以根据节日特点,组织开展写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等具备春节特点的活动。同时,还可以共享节日饮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多方面了解和接触与春节有关的传统内容,利用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民俗与风貌。利用实践性活动,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当今春节传统活动的认知与思考,理解节日背后的教育意义,提高自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能力,强化德育的开展质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学科教学工作。首先,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葫芦烙画是一门艺术,更是丰富文化与历史知识之窗。学生通过对葫芦烙画历史背景的研究能够深刻认识葫芦烙画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能够探究到葫芦烙画的变化与发展,认识葫芦烙画和地方地理环境、社会习俗之间的联系。这一跨学科教学设计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与鉴赏艺术,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其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成长资源。教师可带领学生透过葫芦烙画,运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进而了解艺术创作时践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应开发相关的电子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会葫芦烙画的艺术技巧与文化背景。此类游戏可设计为含有不同等级的挑战,每个等级围绕葫芦烙画中的一个具体知识点或者技巧展开,比如葫芦的材质选择、烙画工具的用法、葫芦烙画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等。当学生解锁不同的级别时,他们不仅可以吸收新的知识,而且能感受到成就的满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葫芦烙画及其背后文化的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系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