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班主任 像窗外的爬山虎那样生长 AI时代,我们这样做班主任 被牵着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 控制情绪 正向鼓励 静待转折

第7版:班主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班主任
07
【精 彩案例】

控制情绪 正向鼓励 静待转折

—— 一次化解班级管理中小事件的螺旋式经历

□ 胶州市常州路小学 徐耀

在琐碎而繁杂的小学校园教育生活中,教育与生活交融交错,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

我在乡村学校任教多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经常会遇到学生间的琐碎小事。有些事,处理完就过去了;有些小事过后回味之际,颇值得自我反省。

当时,班里多数学生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班主任每月初收餐费。乡风朴实,不管家庭条件怎么样,大家都准时交,从未拖欠或延后。但有一次,我整理钱款时,却发现还少一人。我一查,是腼腆的小姑娘小悦没有交。

课间,我把小悦叫到办公室,问:“你的饭钱呢?”她低着头不出声。“交了没有?”她轻摇头,不说话。

“咦?”我有些惊奇,心中有一种不妙的预感。

“我的钱丢了。”小悦闷闷地说了一句。我的心里咣当一下,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100元呢!

“你把钱放哪里了?”“就夹在书包里,吃饭回来就不见了。”

“那你跟妈妈说了吗?”小悦默默地摇了摇头,我的心也跟着摇了两下。我安慰她:“我查一查再说。 ”

上课时,我把小悦叫到讲台上,接着,把她丢钱的事大体一说,想看看学生的反应。

我说:“小悦因为丢了钱,她这个月可能会饿肚子。”我特意说得有点儿夸张。

有善良的学生说:“我给她5块!”“我给她几块!”这些声音立刻被我用手势压了下来。我希望学生能提供一点儿线索,显然,目前并没有。

稍微冷静了一下,我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接受积极心理学培训时的某些观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事件发生时,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不太幸运的事件。

改变一下思维的角度、提醒的方式,把严厉的怒斥变成鼓励,或许事情会有转机。

于是,我调整心态,以乐观的方式安慰道:“我不相信有人偷了她的钱。我想,也许是有的同学在翻书的时候,一不小心借用了一下,或者是开玩笑,给她藏了起来。如果你能在课间或中午悄悄地给她放回书包里,我们还能帮她吃一个月的饭。但是,如果到了明天,书包里还见不到那100元钱,她这个月真的没饭吃了,那她的妈妈得多伤心啊!”

停顿了一下,我整理了一下思路,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班的名声会被某些人搞坏。”我扫视着学生的面容,静待局面有所改变,或者出现奇迹。

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然后骚动起来。“我看见,有人在她座位上翻书包呢!”“就是,我也看见了。”混乱中,有两个声音出自两名平时较顽皮的学生。他们向我揭发,说出了一个名字。

名字指向最前排离我两步之遥、班里最聪明的一名女生!我的心一颤,面色冰冷,眼角冷冷地扫过被指出名字的女生。我感觉,我的眼神如同一把拂尘,击打得女生刹那间脸色苍白、两眼发蒙。但她却什么也没反驳。

我猜是学生说中了,心中不由得感到一丝悲凉、惋惜。

我又一次用手势平息了骚动,说:“我想看看,小悦的钱会不会回到她的书包里?我相信,我班的学生是善良的。”

此时,事情的发展能否向我希望的方向发展呢?我抱着最好的希望,但结果究竟如何,我不确定。

放学前,我叫了几名学生到办公室辅导,也把躲在一边游移不定的被揭发的那名女生叫了进来。

当她怯怯地喊“报告”进来时,我原本想再和她单独聊聊。见人多杂乱,不太方便,我说:“你先教教他们那几道题。”她应了一声,顺势教起他们来,很是专注,一如平时。我坐在一旁,稍喘口气,心想:这名学生个性也比较执拗。平时偶尔受到批评生气时,她咬着牙、憋着气不出声。这次若批评她,且不论对错,估计又得僵持好久。怎么和她真诚交流呢?她若不认,又该怎么办呢?

正踌躇间,门被推开了,闯进一班人马,簇拥着依旧不作声的小悦。为首的学生喊道:“老师,找到了,找到了!”我还在发蒙,那名学生说:“课间,我帮她又翻了几遍书包,钱在英语书里夹着呢!”

我心中一喜,感到出乎意料,问:“真的?”大家纷纷点了点头。

我心中的石头落了地,眼光迅速扫了一下曾被怀疑的女生。此刻,她也仿佛长吁了一口气,继续埋头教那几名同学。

马丁·塞利格曼曾言:“乐观可以预测赛场上的赢,悲观可以预测赛场上的输。”我很幸运,在课堂上,进行了乐观的预测与鼓励;但也很不幸,同时对一个女生做了悲观的揣测,且处于自我心理暗战中。

我不知道在过去的几个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原本就是丢钱的孩子粗心大意,而伙伴们的热心帮助她再次寻得;或者,真的是被怀疑的女生做了什么,又悄悄改变了些什么。

我宁可相信,这只是一个乌龙事件,我曾经只是“邻人疑斧”,而不愿再去揣测后者是否参与其中。

但当事情真的发生转折时,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意味却值得我再次反思。遇到问题,积极解决,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容易。或许,其中的积极心理暗示,让其中的某些偶然因素发生了变化,最终改变了结局。

我想:从对学生博爱的角度,从心理呵护的角度,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深度把握自己的语言,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生活并非只是生活,教育也并非只是教育。通过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与生活,让学生保持最初的童真,循着我们希望的方向,有热爱、有温度地螺旋式成长,才是教学实践中需要时刻关注的。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