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劳动教育以全域统筹机制破局、课程创新破题、科技赋能破圈、评价体系破茧、育人场景破界、职业启蒙破冰——
在“泥土香”与“科创潮”中培育时代新人
【总编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全面推进全省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走深走实,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等文件。5年来,我省遵循“一地一品,一校一策”原则,通过行政推动、教研带动、协同联动,以全域统筹机制破局、课程创新破题、科技赋能破圈、评价体系破茧、育人场景破界、职业启蒙破冰,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织、学科与生活贯通、技能与素养并重”的齐鲁劳动教育新生态,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劳动教育,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兼具创新力、实践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提供了范式参考。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巨野县永丰街道办事处南朱庄小学的“耕读园”里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五年级学生李雨桐蹲在田垄间,小心翼翼地将白菜苗移栽到土坑中,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片由废弃操场改造的3亩菜园,如今成了全县闻名的“劳动课堂”。
当天,2024年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观摩交流活动在巨野县举行。来自全省16个市的200余名教育工作者实地探访了巨野县3所小学和1个学区的劳动教育基地,引发高度关注。
从省域行政推动到各地各校自觉自愿,从田间地头到灶台餐桌,从校园“劳动岗”到社区劳动“志愿者”,而今,我省各中小学劳动教育如火如荼的景象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年前“教师用投影仪教学生制作红烧茄子”的劳动教育困境,已被“实打实”的劳动场景彻底打破。
向新“破题”:
谱写“泥土香”与“科技潮”共振的劳动新曲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去年小满过后,平度市实验中学“勤耕园”里发生了一件让学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小麦苗,竟然有不少被麻雀吃掉了。于是,学校信息科技和劳动组的几名教师与八年级(23) 班学生一起,共同打响了一场“种植园麦田保卫战”——他们分工合作,成功制作出了“有声稻草人”。当有不明飞行物接近小麦时,传感器就会发出警报声,将麻雀吓跑。
“平度是农业大县,平度市实验中学是青岛市智慧校园。”该校校长刘健表示,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已进入“农耕与AI共进”时代。一方面,学生要从事传统的农耕劳动,在农场里翻土、整地、除草、播种、育苗、间苗、追肥、采摘、收获,参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校在“勤耕园”里安装了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学生还能通过编写程序实现自动控制,实现智能化灌溉。
这场因麻雀偷吃小麦而引起的“种植园麦田保卫战”,是我省推动劳动教育不断“向新而进”的缩影。如今,这样的“农耕+科技”式的劳动场景遍布齐鲁大地。例如,威海市的学生用大数据优化海洋养殖投喂方案;淄博市张店区的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原了《齐民要术》中的古代农具;在潍坊市坊子区的“未来农场”里,无人机正在测绘百亩试验田……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元学科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会思考、有技能、能创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王秀玲说。
向深“破圈”:
打造“五育链”与“文化味”共舞的活力课程
“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活动层面,而是要构建起立体、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王秀玲强调,劳动教育要在“五育融合”中起到“支点”和“撬点”的作用。
2023年,我省出台13条硬核举措:“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一系列政策支撑,让各地各校的创新底气更足。
淄博市张店区上海路小学将环保理念与传统文化、德育、美育、科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指尖流淌的匠心与创意中厚植文化自信。学生在“巧手工坊”中化身“环保小匠人”,利用校园落叶、废旧纸张等材料,通过浸泡、打浆、抄纸、晾晒等工序,在古法造纸的“创意劳动”中了解造纸术的“前世今生”,并学习用自造纸张制作书签、灯笼等文创作品,探索花草造纸、颜料拓印等非遗技艺,共同创作“二十四节气剪纸长卷”。
这样的跨学科创新,目前已成为我省劳动教育的鲜明标签。
“原来,每一株草都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将来,我想报考中医药大学继续学习。”在临沂第十中学的“本草园”里,九年级(1)班学生李来丽正小心翼翼地给一株丹参松土。她的劳动课笔记里不仅记录着丹参的生长周期,而且附着一份《丹参酮含量与土壤酸碱度相关性研究》实验报告。这门“《本草纲目》里的劳动智慧”课程,将中医药文化与劳动教育、生命教育深度融合,贯穿“五育”维度,按四季时令设计课程,覆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
据统计,全省共打造学工、学农、生活技能及志愿服务等多类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2000多个,开设劳动教育基地课程7100余门,丰富了学生劳动实践渠道,实现了劳动教育“内外联动”。目前,全省共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4个,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13个、实验校32所。
向远“破冰”:
探求场地、师资、评价难题的“山东解法”
“以前,劳动课是‘谁都能上,谁都不愿上’。”昌邑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徐士毅坦言。师资短缺、场地匮乏、评价模糊,曾是制约劳动教育的三大难题。
山东的破局之道充满智慧。
首先,师资破局核心在“融合”——打破学科边界,让劳动教育成为全员参与的“大课堂”。
2024年,省教育厅针对各地各校普遍反映的一线劳动课教师缺少“扶手”、缺少资源的问题,组织送审评议了《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择优推荐了5个版本。目前,各市正在组织选用,采取师生共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手册》指导下开展劳动实践项目,更好地推动劳动课程深入实施。
比如,昌邑市启动劳动教育“十百千”师资培训计划,3年内培养10名骨干、100名能手、1000名兼职教师。退休老教师、非遗传承人、企业技师纷纷走进劳动课堂。据统计,目前,全省劳动教师培训覆盖率超90%,2024年中小学劳动课开课率达98%。
其次,场地破局关键在“转化”——因地制宜,盘活资源——“闲置资源活用+真金白银投入+社会协同共建”的“解题公式”令人眼前一亮。
青岛市政府每年安排 1000 万元以上的资金,采取新建、改扩建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区域内多功能、综合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本区域不同学段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需求。烟台市创新“三引三课三制”模式,绘制全国首个“社会实践基地电子版图”,串联起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万华化学工业园等127个实践点。临沂市兰山区政府投资近1亿元建成占地300亩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每年培训中小学生5万人次。曾是全省财政困难县的巨野县,硬是靠“资源整合”蹚出了一条劳动教育的新路: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劳动基地,把社区超市变成职业体验馆,甚至将撂荒地变成“班级责任田”……目前,全省学生校外实践参与率提升至85%。
再次,评价破局根本在“导向”—— 数据赋能,创新导向。用数据与激励重塑劳动价值认知,让素养提升“看得见”。
“劳动课咋打分?我们都是两眼一抹黑。”劳动教师杨洋回忆道,从前,这种模糊评价导致学生“重形式、轻素养”。
而今,按照“一地一品”“一校一策”的原则,全省各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龙口市率先使用全国首个“劳动教育云平台”,用AI分析10万份学生实践数据,生成个性化素养报告;泰安市推行“公益劳动存折”,学生每完成2小时社区服务可积1学分,攒满20学分可兑换研学机会。
“上周,我帮社区整理图书获得了10个‘劳动币’。现在,我正琢磨着兑换什么呢?”在威海市沈阳路小学的“劳动银行”里,四年级学生郭阳正在查看自己的“劳动存折”。这种将劳动量化为“货币”的评价机制,让抽象的劳动素养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学校还设立“劳动勋章墙”,每月评选“种植小达人”“家务小能手”“社区服务之星”,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5年的“进化”之旅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齐鲁劳动教育新气象,正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更加不可替代。”王秀玲表示,“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锤炼机器无法取代的创造力、同理心与生命韧性,成长为有担当、善创新、懂奉献的社会栋梁之材。”
淄博市张店区上海路小学以劳动教育为支点,将枯枝落叶转化为造纸原料,形成了“春种秋收——落叶造纸——纸艺创作”的生态循环链,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古法造纸”创意劳动实践项目。(隗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