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在“泥土香”与“科创潮”中培育时代新人 山东劳动教育实践“六个突破”的三重思考 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义务教育“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 2025年度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全省教育报刊图书宣传服务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举办 我省召开2025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部署会议 从破题到深耕,劳动教育的“齐鲁答卷” 定格劳动之美:快门下的实践育人课堂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专家视点】

山东劳动教育实践“六个突破”的三重思考

□ 王秀玲 张莉

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中劳动教育的发展定位与主动选择。我省聚焦“六个突破”,经过5年持续改革,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交汇、实践与育人融通、技能与素养共生的劳动教育新样态,充分释放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谱写了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三个创新”重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

政策保障的制度创新。构建“省级统筹——区域试点——学校实践”联动机制,将政策设计、区域探索与校本实践有机衔接,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的完整闭环。省级层面13条硬核举措和标准化建设要求,使劳动教育从“柔性倡导”转向“刚性约束”。区域层面因地制宜的资源配置,推动了劳动教育从“点上开花”到“百花齐放”。学校层面依托真实劳动场景实现知行合一。“制度供给——资源重构——场景再造”的治理逻辑,破解了劳动教育“课程边缘化”“实践虚拟化”的问题,规避了劳动教育陷入“运动式推进”的窠臼。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劳动课开课率达98%,较政策实施前提升42%

课程建设的范式创新。“农耕+AI”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劳动课程建设的单一维度,在数字赋能劳动课程上下功夫,在劳动课程与学科有机融合上着力。平度市实验中学的智慧农场案例表明,学生在种植中需要掌握物联网技术、数据分析等跨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体验使劳动教育成为STEM教育的天然载体。全省7100余门基地课程构建的“金字塔型”课程体系,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学科、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育融合”的机制创新。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发挥劳动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性,有机链接“四育”,以全面发展为指引,拓展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整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以实践参与为主要路径,打造了“五育”协同育人的合力。“本草园”“苹果的一生”等案例,通过真实劳动项目实现跨学科整合,展示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枢纽”的独特价值。

“三个着力”创新数智时代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着力破解AI时代的教育悖论,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新模式。在“离身体化”的数字浪潮中,山东经验通过“泥土香”与“科创潮”的融合,采取传统劳作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双螺旋”模式,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为应对“人机共生”的教育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

着力重塑劳动价值认知,构建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银行”“公益劳动存折”等评价创新,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将劳动量化为可感知的“成长货币”机制,支撑起“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系统。烟台市AI分析10万份个性化素养报告,使劳动教育评价从模糊经验判断转向精准数据驱动。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起评价引领重塑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育人格局。

着力融合劳动素养和学科素养,构建未来人才的培养矩阵。潍坊“未来农场”的无人机测绘、淄博3D打印复原古农具等实践,培育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的复合素养。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学生在设计思维、工程实践能力等维度表现突出。这种培养模式正塑造着未来社会需要的T型人才:既有扎实的劳动素养,又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

“三个深化”推动劳动教育迈向新高度。

深化“劳动+”课程融合。坚持“五育并举”,以劳动教育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开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融通“五育”规划设计,建设服务于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深化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评价。强化数字化赋能,突出劳动教育评价的标准引领、精准评价和正向激励,运用技术为每名学生建立“劳动素养数字档案”,可视化呈现评价结果,撬动教师在评价中不断循证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服务立德树人。

深化协同育人共同体的联动育人。建立“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主导劳动课程实施,家庭强化生活实践,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场景,企业开放生产场域。可借鉴我省“社会实践基地电子版图”,构建劳动教育资源云平台,实现供需智能匹配。

我省劳动教育实践聚焦“六个突破”创新,为全国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山东范式”。未来聚焦“三个深化”持续发力,将推动劳动教育迈向新台阶。

(王秀玲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张莉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