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探寻黄河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密码”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多举措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图片新闻 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音舞快板”助力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巨野县田桥学区:多彩大课间 活力满校园 构筑家校社“三维协同”新生态 昌邑市龙池镇中心学校 “红黄蓝”文化助力全环境育人 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路小学 开展“文物进校园”活动 潍坊市峡山凤凰学校 “两课”一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乳山市黄山路学校 强化师德师风 构建清廉校园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

探寻黄河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密码”

□ 张闫垒 姜艳艳

九曲黄河,奔腾入海,为悠久灿烂的齐鲁大地注入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动力。当黄河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

近年来,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积极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将“黄河泥塑”“黄河味道”“黄河大集”三大文化版块融入校园生活,以劳动实践为纽带,以文化传承为内核,以学科融合为路径,让校园变成黄河文化的博览馆,让劳动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生根发芽。

黄河泥塑:用泥土塑文化,以匠心育品格

“几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捧起湿润的泥土,捏出人面鱼纹盆。”“隋朝匠人用黄河泥造出会唱歌的泥偶。”……在该校组织的“黄河泥塑文化故事会”上,学生纷纷举起泥塑模型,向同学分享泥塑背后的历史故事。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黄河泥塑“化平凡为神奇”的匠人智慧,激发了他们参加泥塑创作的浓厚兴趣。

黄河泥塑不仅仅是黄河泥土的艺术,更是黄河文化的缩影。学校将“黄河泥塑”搬上劳动课堂,打造了一条“追源——塑形——叙事”的完整劳动教育链,让学生在泥土中触摸黄河文化,于塑形间淬炼精神品格。

“诗情画意·‘泥’好春天”泥塑劳动课上,学生采用堆塑筑造、泥片夹模、绳纹复刻等泥塑技法,开展泥塑创作。一件件饱含诗意、想象丰富的泥塑作品再现了黄河泥塑的古法技艺,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我的作品题目是‘黄河水暖鸭先知’,灵感来自苏轼的题画诗。作品采用了三层堆塑法,底层是野鸭,中层是堤坝,顶层是杨柳。当时,我下了不少功夫。一开始,我做的柳条、柳叶粗细大小不一,老师就教给我泥片夹模法。我先做好柳条和柳叶的模具,再塑形拼接,最终完成了作品。”一名学生介绍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

黄河味道:从乡野寻食材,以烟火续文脉

“刚才,我们辨识了十几种不同野菜的外形特点和生长习性,也学习了如何保护水土植被、正确采摘野菜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田间地头,探寻野菜的秘密吧!”在劳动实践基地,到处是学生寻找野菜的身影。每三个人为一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荠菜、榆钱……菜篮子里盛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菜。

开春吃野菜是鲁西南地区的风俗。学校开展“寻找黄河乡野味道”劳动实践,构建了从田野到餐桌的完整劳动链,打造出“知‘食’分子”劳动成长体系。

“这些野菜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且是世代相传的饮食智慧。今天,让我们用双手把田野的清香化作餐桌的烟火。”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系上围裙,化身“小厨师”:有的调配作料,有的擀皮、包馅,有的掌勺、蒸煮。荠菜饺子皮薄馅鲜,榆钱窝窝软糯回甘,香椿煎饼香气扑鼻……锅铲翻飞间,野菜与五谷杂粮碰撞出质朴的滋味。一名学生的额角沾着面粉,但笑得灿烂:“原来,奶奶常做的荠菜饺子里藏着这么多学问!”

“黄河大集”:以商贸载文化,以实践炼能力

在校园里的“黄河大集”上,各个班级的特色摊位构筑起琳琅满目的“商贸长廊”:“手工坊”的布老虎抖动着绒布胡须,纸鸢的尾翼在春风中簌簌作响。在“翰墨坊”的雪白宣纸前,“小书生”挥毫泼墨,笔尖流淌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千古绝唱。最诱人的是“美食坊”:琥珀色的糖葫芦晶莹闪亮,青瓷碗里的水果茶漾起涟漪,软糯的鸡蛋糕香飘十里。

“黄河大集”不仅仅是山东省特色文化品牌,更是黄河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学校创新打造“校园版黄河大集”,通过再现黄河流域的市集商贸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与真实交易中传承文明智慧。

学校推出“黄河大集职业体验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扮演角色。各个摊位前,“小掌柜”指尖翻飞,算珠碰撞声与吆喝声交织成市井韵律;“小伙计”手执黄檀木秤,秤砣悬停处恰是“童叟无欺”的诚信刻度。比肩接踵的市民走在集市中,细选各色商品。在这座流动的“商道学堂”里,学生体验到了商贸文化的精髓。

“瞧一瞧,看一看,珍珠翡翠般的冰糖葫芦,不甜不要钱喽!”“这幅《九曲黄河》剪纸画十分精美,我给你打九折!”悦耳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在集市里此起彼伏。在收市时分,学生细数着劳动所得,讨论着要将收益捐赠给黄河生态保护项目。此刻,语文修辞化为商品推介的妙语,数学公式在成本核算中跳跃,美术创意绽放成摊位的视觉盛宴,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升华。

“‘三大文化版块’编织的黄河密码,不仅解开了学校劳动教育与黄河文化传承的‘基因锁’,而且让教育在躬行实践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学校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在黄河的脉络里探寻教育的真谛,让学生在黄河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