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莱州市:“五步工作法”踏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步伐 威海市文登区:化学名师共探跨学科实践教育新路径 让童年绽放自主之花 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动车组” 体教融合传武韵 家校社协同育新人

第4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4

让童年绽放自主之花

——诸城市东鲁学校小学部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探索

□ 孙玉友 刘芳蕾 杨金铃

在诸城市东鲁学校的校园里,五年级学生每周都会佩戴“校园文明督导员”的臂章,带领同学检查课间操秩序;三年级学生在“班级事务认领墙”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成为班级绿植养护责任人;六年级的大队委作为“德育校长助理”,正在筹备策划校园每周升旗仪式。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该校小学部推行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真实写照。在这所充满创新活力的校园里,“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融入日常教育的实践。

自主管理的教育逻辑建构

东鲁学校小学部在实施自主管理过程中,始终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引。他们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管理模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空间。教育专家李希贵说,当学校开始学会放手时,真正的教育才开始发生。这种理念在东鲁小学转化为“三自”教育体系——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由生长。

学校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起“基础课程+项目课程+生活课程”的三维架构。在基础课程中渗透时间管理、任务规划等核心素养培养;项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设计”“社区服务实践”等真实情境任务;生活课程则通过“校园岗位体验日”“家庭生活小管家”等活动延伸教育场域。这种课程体系为自主管理提供了结构化支撑。

教育评价机制同步革新,构建“成长积分银行”系统。每名学生拥有专属的“成长存折”,通过参与管理、完成任务、创新实践等行为获取积分。积分不仅仅用于兑换学习用品,更与“校园荣誉勋章”评选挂钩。这种可视化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

自主管理的实践路径创新

在班级层面,学校推行“双导师制”管理模式。教师担任“成长导师”,负责方向引导;高年级学生担任“朋辈导师”,进行具体指导。班级事务采用“项目招标制”,将卫生管理、活动策划等任务分解为具体项目,由学生团队竞标承包。四年级(2)班通过这种模式,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班级图书角的智能化改造。

校级管理平台建设更具突破性。“学生议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全程参与班级管理、级部管理。在最近召开的议事会上,学生提出的“雨天走廊防滑方案”被校务会全票通过。数据显示,本学年学生提案实施率达78.6%,真正实现了“我的校园我做主”。

家校协同机制形成教育闭环。学校开发“家庭自主管理任务单”,设置“周末厨房计划”“家庭会议主持人”等实践任务。有的家长感慨道:“孩子现在会主动制订周末计划了,连全家出游都要做PPT方案说明!”这种家校联动使自主管理从校园延伸到家庭。

自主管理的育人成效显现

学校实施自主管理3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42%,解决问题能力提高35%,团队协作意识增强28%。在潍坊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东鲁学校小学部的学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更可贵的是,86%的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典型案例见证成长蜕变。曾经性格内向的学生孙雨彤通过竞选成为学校大队委委员,如今已能从容组织跨年级协作。这一鲜活案例印证着自主管理的育人价值。但更重要的收获在于,学生眼中有光,那是自信的光芒在闪烁。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东鲁学校小学部的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愿意放下过度保护的手,给予适度的自由空间,儿童内在的成长力量就会自然萌发。这种自主管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科学设计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建构能力。正如校园里那面由学生亲手绘制的“成长树”墙绘,上面的每片叶子都记录着独特的成长故事,共同组成生机勃勃的教育图景。在这里,每名学生都在学习怎样成为人生的舵手,显示出教育最美的模样。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