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生命在润泽中绽放 放手,从一粒西瓜籽开始  把教育生活写成一首歌 图片新闻 为“星星”照亮回家路

第5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5
【课堂巧思】

生命在润泽中绽放

□ 徐汇钰

有一次,因为流感,我所带的班级接二连三有学生因发烧而回家,剩下的学生都羡慕地告诉我:“他们每个人都是笑着离开教室的。”我好奇地打趣:“你们是不是也很想走?”学生交换了一下眼神,七嘴八舌地跟我分享了各自的上课心得。我听后,心中五味杂陈——原来,我们精心准备的课,在他们的眼中,竟然并不似我想象的那般精彩!

带着问题,我翻开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在这里,我找到了理想课堂的模样。作者佐藤学用“润泽”一词来形容教室:“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充满生命气息的人;这样的人,就该像生长中的种子一样,在有生命力的课堂中被润泽,绽放自己的芳华。润泽的课堂,是否该是下面这样的?

尊重差异,以学定教

在那年的优质课比赛中,我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课堂体验让我沮丧不已。在比赛的前一天,我在本校试上了一遍。学生知无不言,过程异常顺利,我以为第二天会更好。然而,一模一样的设问、一模一样的讨论,结果却截然不同。事后,我气愤地埋怨该班学生不配合,却从未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

事后,我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找到了根源:“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固有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佐藤学称之为“独特的风景”。每个教室都散发着自己的气息,我却把统一的上课模式从一个班级照搬到了另一个班级。“水土不服”,不是可想而知的结果吗?

很多时候,我精心设计了一节所谓的“好课”,便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忽略了我教育的对象:他们不是插在USB接口上的机械的接收器,他们有思想,有灵魂,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手握一套教案穿梭于所有班级的我,可不就成了个复读机吗?教师的角色,本该是佐藤学所说的“量体裁衣”的设计师啊!

由于学校的特殊性,总有人好奇地问我:“当你把一节课重复到第十遍、第二十遍的时候,不会感到无聊吗?”如果是以前的我必随声附和,但现在我乐在其中。班级与班级之间不同的气息,给了我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不同的班级上课,便是与不同的风景对话:班级学生的性格活泼,我便穿插更多的讨论与合作;班级学生的性格沉稳,我便展示更多材料,令其深思与探究;班级学生的基础偏弱,我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授课;班级学生的基础稍强,我便进行更多的能力提升……

有一次,我连续给几个班上课,上到最后一个班时无意中嘟囔了一句“饿了”,眼前瞬间出现了一堆小零食——是讲台边的学生“众筹”的。一名学生说:“老师,您可千万不能倒下。否则,我们就喝不到对胃口的茶了。”对胃口?我知道,对“茶艺教室气息”的长期反思与实践终于开出了微笑的花儿。

目中有人,用心倾听

班与班之间有不同的气息;一个班级内部,不同的学生其实也有不同的气息。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醒读者:“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他指出,即使面对学生群体讲话时,也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

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讨论“扎染的步骤有哪些”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从设计、脱浆、扎结、染色、漂洗、晾晒这几个大环节去分析扎染过程。大多数学生按照我预设的方向作答,唯有一名学生的答案超出了我的预设范围,还极具个性。考虑到课堂进度,我便故意忽略该生的发言,迅速进入下一个环节。公开课是按计划完成了,但我心里一直沉甸甸的——因为那个独特却被我无视的发言。

这类与教师的预设有分歧的声音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被称为“异向交往”。书中说,只有耐心倾听所有孩子的心声,才能真心地尊重每个孩子的看法;只有“交响乐团”才能奏出“各种看法相互激荡”的美妙乐章。这才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在这之后,我不再一味地在众多的声音中寻找自己想要的声音,开始努力地与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进行各种交流,对所有的发言都予以期待和信赖,不折不扣地接纳每名学生的想法。课堂,本就该是这样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身心愉悦的灵魂碰撞、学思悟道的盛宴啊!

润泽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思维的碰撞,更应该是情感的交流。倾听,不该止步于有声的发言,还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在课堂上,我努力听其惴惴不安,听其踌躇满志,听其心不在焉,听其跃跃欲试……面对渴求表扬的眼神,我会毫不吝啬地点出其闪光点;面对脑袋一时卡壳的“小尴尬”,我会耐心地予以提示;面对支支吾吾的“小胆怯”,我会蹲下身子予以鼓励……只有努力地倾听学生的情感,“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才能真正与教学的美好相遇,并让这份润泽一直流淌下去。

(作者单位系荣成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