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让每名教师都成为“有故事”的人 课后服务应实现“托管者”向“引路人”的转变 红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好素材 “不变形”是体育活动的关键 请享受运动的快乐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声 音】

“不变形”是体育活动的关键

□ 路培培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教育部门都制定政策,延长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如,北京市发布政策,规定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将“三大球”中的至少一项纳入必修内容;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低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上海市发布相关文件,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家庭作业制度。

春季开学后,北京、上海、安徽和甘肃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实行“课间15分钟”政策,进一步细化了中小学体育课时要求,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运动2小时,以提升学生的课间活动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这样的举措能让学生“心里有阳光,身体能出汗”,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良好的政策必须有系统的运行机制作保障,才能形神兼备。虽然这些政策旨在鼓励教师和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课间活动,但在政策落地执行过程中,如何才能让行动“不变形”,让“关注”变成“管住”?

首先,课程要有设计。只有这样,课间加时才能使快乐加倍。课间到底“玩”什么?如果教师将体育活动完全放手给学生,有可能出现无序的困境,学生锻炼的时长和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鉴于此,学校可以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体能、球类等活动。可以采取“集体活动+自助自选”的课间模式。不论小课间还是体育活动课,都由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相结合,在保证锻炼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学生可以在室内进行音乐律动操等课间活动。完善的课程设计能够让课间从无序走向有序,大幅提升课间活动质量,让学生收获满满。

其次,课间时间延长,学校加强监管势在必行。如何使监管既有效又不影响学生参加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呢?在推广课间运动的同时,学校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每个点位都有安全保障,为快乐课间系上“安全带”。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不再仅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是化身为学生的“跳绳搭子”“踢毽搭子”“踢球搭子”等。

再次,课间有趣有味,归还课间主动权。课间时间延长,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活动时间一定增加。教师要允许部分学生在课间发呆,或者走出教室,抬头眺望远方,增加视力储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课间活动要有所侧重,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让更多学生愿意主动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在流汗的同时享受体育本身的乐趣,成为“能玩”“会玩”“爱玩”的体育健将。

最后,家校携手提升课间效能。每名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最佳伙伴和重要他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加长版”课间的重要性,与他们分享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要定期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引导他们参与课间活动设计工作,不断优化课间活动环境。家校“双向奔赴”,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氛围,让更多学生投身课间活动中。

“延时版”课间虽然是个小切口,但意味着教育思维有了大转变。教师要督促学生走出教室,参加室外课间活动放松身心;鼓励课间活动适度“留白”,给学生留有自由活动时间,营造多姿多彩、健康活泼的新型课间生态。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第二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