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教育 数智教育技术成就“新质课堂” 数字赋能教育 智慧点亮文脉 AI时代,构筑青少年道德与法治防线 教师会被AI取代吗?

第5版:智慧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教育
05
【智慧探索】

数智教育技术成就“新质课堂”

□ 李涛

近日,为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不久前,省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标志着我省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进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可见,未来教师数智素养不可或缺,课堂智慧场景将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全面实施,济宁市小学数学学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构建了育人为本的“新质课堂”,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通过价值重构、结构统整、方式创新及评价转型,融合数智教育技术,将知识学习转化为素养生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型课堂形态。在“新质课堂”建设中创造了“数智赋能、生态共融”的教育新范式,有效提升了教师数智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

打破传统数智教育技术工具论的认知,

确立正确的数智技术观念

数智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数字资源的应用和数字技术的操作,更强调在教学中融合数据思维和人工智能(AI)生成,要确立“技术即生态”的智能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创新与学生素养发展。

例如,在《复试统计表》一课中,学生自主完成将三年级(1)班男生和女生两个统计表“合二为一”的构建后,初步感知了复式统计表,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如,三年级(1)班女生喜欢哪本书的人最多?三年级(1)班喜欢《西游记》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你能看出三年级(1)班喜欢哪本书的人最多吗?随后,需完成三年级其他班的数据统计这一任务,以解决“整个三年级中,哪一本书最受学生喜爱”这一问题。在此环节,教师引入人工智能软件,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对话框中,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新的复式统计表,助力课堂解决“共选一本书”的问题。借助AI的便捷性,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应用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现代感。

不过,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可靠的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数据安全意识和技术伦理认知。技术应用需以“育人”为根本,防止技术喧宾夺主,而忽视师生间的真实互动。

打破教学设计中数智技术融入的零散现状,探索有效的融入策略

数智教育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给教学设计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生成式人工智能更为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变革。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实际情况,实施“目标—技术—评估”三位一体的融入策略。

例如,在《数与形》一课中,针对1+3+5+7+5+3+1=?”这一问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了如下设计。第一步:见形思数——课件动态呈现边长为3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构,理解算式“1+3+5=32”的意义,建立从“形”到“数”的直观联系。第二步:见数思形——随即呈现算式“7+5+3+1”,启发学生思考其图形意义;课件此时动态叠加一个边长为4的正方形,理解算式“7+5+3+1=42”的意义。第三步:动态重组——用技术手段将分离的算式和图形进行可视化的重组,学生瞬间领悟算式本质是“32+42=52”。第四步:文化衔接——课件顺势聚焦关键数字“345”,动态构建以34为直角边、5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自然引出勾股定理的数形渊源。

可见,教师须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发展情况,科学决策技术使用方式与程度,并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准确性,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打破课堂教学中数智技术使用的表层局限,建立常态化教育生态

传统课堂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人际互动为主,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互动成为新的亮点,因此要提升教师数智素养,建立“人机交流—动态调适”的双螺旋应用范式。

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AI智能体进行深度对话,围绕问题、观点展开交流或辩论,可以促使他们在思辨交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折线统计图》一课中,当面对平均分相同的7号和8号队员如何选择时,学生通过整理分析数据,充分思考交流后,有人认为7号合适,因为得分比较稳定;有人认为8号可以,他的高分多,有爆发的潜力,出现了两难选择。此时,教师现场连线豆包AI,通过人机对话,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数据分析场景,感受数据预测的不唯一性,理解“统计为决策服务”的现实意义,助力数据意识发展。当然,AI智能体也通过模拟教师、学生等不同角色,可参与小组讨论、作品评价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多维度评估支持等,利用AI开展互动性教学常态,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

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完成练习,有针对性地巩固知识。AI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动生成个性化数学作业。针对刚掌握基础概念的学生,AI会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针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学生,AI会增加题目的难度。这种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作业完成后,系统会自动批改并反馈结果。教师根据反馈数据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人工智能正逐步打破课堂教学中技术使用的表层局限,不仅支持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强调从技术操作向智能思维转变,着力构建安全高效、公平普惠的教育新生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数智技术,为教育赋能,是教育者应该直面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将数智技术过于工具化,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禁止直接使用AI回答学生问题或提供咨询,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内容评价学生。

AI时代,要始终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核心,凸显教育的人文价值,如人本培养、生态构建、教育的价值观等。同时,也要防止数智技术不恰当或过度使用,警惕“为技术而技术”,应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数智技术观,让师生正确认识、使用和批判数智技术,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作者单位系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