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教育 智慧点亮文脉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筑梦童行”志愿服务团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数字化新路径
在沂水县国际希望小学的教室里,“虚拟教练”正精准流畅地演示五步拳,学生正在紧跟模仿,有板有眼;“虚拟诗人”深情吟诵,学生与“杨万里”隔空对话,探问诗中情义;AI动画演绎着纸张的翻转变幻,古人正娓娓讲述二十四节气……
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真实的课堂现场。暑假期间,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筑梦童行”志愿服务团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模式,为沂水县国际希望小学的学生量身打造了武术、诗词、非遗体验等沉浸式传统文化课程,让前沿科技为千年文脉注入智慧活力,勾勒出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崭新画卷。
在传统武术课堂上,动作捕捉技术助力“虚拟教练”大显身手。志愿者亲身示范武术动作,其身体运动轨迹被捕捉并记录下来,生成了“虚拟教练”。这位“永不疲倦”的教练能精准复刻每个动作,成为课堂上的主要示范者。如此,不仅节省了志愿者的精力,而且让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志愿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随时调整“虚拟教练”的演示速度和角度,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志愿者将更多时间用于观察和纠正每名学生的动作细节,确保他们的姿势规范、发力正确。屏幕上精准的虚拟演示与志愿者实时的个性化指导相结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武术的力与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走进诗词的殿堂,虚拟形象生成与语音合成技术开启了穿越时空的对话。古诗词作者被赋予栩栩如生的虚拟形象,并借助先进的语音合成技术,以符合人物气质、富有韵律感的语调诵读诗词,让学生沉浸在其中,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和情感内涵。更令人惊叹的是,时空的界限被打破,学生通过“视频通话”功能,向“杨万里”请教创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的离别心境。这种前所未有的互动模式,让学生从被动聆听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书面文字在对话中变得鲜活可感,诗词中的人文底蕴得以生动呈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非遗技艺同样因智能动画生成技术而焕发生机。纸翻花的神奇技艺被动态解密——屏幕上清晰展现出纸张通过巧妙的折叠与翻转,瞬间变幻出牡丹等绚丽图案的精妙过程,引得学生惊叹连连。与此同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也在节气动画中生动呈现——古装人物穿行于四季光影,娓娓讲述古人如何观察自然、顺应时节安排农事生活;学生看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景象,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这些抽象复杂的手工技艺和传统智慧,通过形象可感的视觉语言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不仅仅让他们直观领略了非遗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了珍视与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种子,点燃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火苗。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筑梦童行”志愿服务团赴沂水县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了人工智能在深化教育改革、拓展教育边界上具有强大潜力与深远意义。当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携手并进的时候,教育便成为连接个体梦想与时代星辰的桥梁,实现了“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