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教育 数智教育技术成就“新质课堂” 数字赋能教育 智慧点亮文脉 AI时代,构筑青少年道德与法治防线 教师会被AI取代吗?

第5版:智慧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教育
05
【AI共育】

AI时代,构筑青少年道德与法治防线

□ 王弘

AI时代,人工智能迅速迭代发展,以惊人的速度重构社会的认知方式和运行结构。在智能化设备高度普及的环境中,青少年较早地接触AIAI逐步成为其构建世界观的工具。但是,“营销剧本构建教育场景”“AI算法替代师长教导”“虚拟社交挤占真实互动”等正在强力冲击青少年价值观。学校作为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启蒙和塑造的重要场所,需要强化教育引导功能,联合家庭与社会,共同构筑起AI时代青少年道德与法治的牢固防线。

强化原理认知,揭开AI的神秘面纱。AI对青少年认知结构的解构始于思维方式的异化,其强大的算力将人的线性思维模式改造为碎片化、即时性的信息处理习惯,使人陷入浅阅读、泛知识中,形成“信息成瘾—认知浅薄—价值虚无”的恶性循环。为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引导青少年从客观的角度认识AI,了解AI的整体架构,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由AI衍生的各类信息,通过理性的思维认识AI 算法背后的商业逻辑。可通过邀请信息技术教师来道德与法治课堂“做客”,通过由浅入深的形式,言简意赅地介绍AI技术框架,帮助青少年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在技术工具与人文精神的对话中形成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开展教育革新,识别AI千面。AI时代,面向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勇于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将单向的道德关注与条文背诵转化为具体案例,以此来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并促使其主动构建精神防线。具体包含三个维度:目标维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转变,从单纯的知识理论教育上升到具体案例,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场景等教育行为使青少年在强化认知的同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方法维度,转变传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以防范为主的“防御心理”,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引导方式,使青少年具备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成为正确价值观主导下的精神主人,主动构建面向AI的道德与法治防线;内容层面,突破对文本识记的浅层模式,通过情景再现、现场演示、AI研学等全面认识由AI技术催生的各类违法形态,知晓如何发挥AI的积极效能,将与之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转化为自觉准则。

注重教育协同,构筑AI治理生态。AI时代,构筑青少年道德与法治防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三方强化教育协同,共同营造面向青少年的AI道德与法治新生态。

家庭层面:通过加强与家长的德育沟通,使他们具备一定的AI技术伦理认知,采用正确的交流方式消除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制定“家庭智能设备使用公约”,将青少年家庭AI使用行为纳入德育评价体系,引导其形成正确认知,规范相关行为。

社会层面:一方面,建议成立AI应用伦理审查机构,对面向青少年的AI应用进行前置评估,避免营销性质的算法机制过度用于青少年群体。另一方面,建议与AI科普相关的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公安部门等机构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常态化AI违规违法科普活动,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活动引导青少年理智地看待AI,用其长、避其短,营造良好的AI应用生态。

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面对AI带来的严峻挑战,学校要从多个维度开展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AI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校教育要转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构建面向AI的伦理课程群,打造“技术—道德—法治”立体化课程体系,利用信息教学课程引导青少年认识AI技术框架,利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使青少年正确认识AI伦理和法治边界;其次,借助AI设备创设道德与法治情境,通过VR/AR设备、DeepSeek软件等搭建具有高度沉浸感的AI伦理实验室,仿真模拟网络暴力、营销套路、隐私泄露等场景,让青少年从全局视角认清AI滥用造成的危害和自身所处环境中的“AI污染”情形,提升AI的道德识别意识和能力;再次,邀请技术工程师、教育专家、法律专家等到学校举办以AI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讲授当前社会中AI发挥积极作用和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引导青少年看到AI积极的一面,避免在AI应用中出现不规范行为或触碰法律红线。

(作者单位系商河弘德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