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教育 数智教育技术成就“新质课堂” 数字赋能教育 智慧点亮文脉 AI时代,构筑青少年道德与法治防线 教师会被AI取代吗?

第5版:智慧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教育
05
【智慧论坛】

教师会被AI取代吗?

□ 王震亚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智能批改、AI作业辅助,到虚拟教师、AI导师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在教育场景中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存在与影响。在此背景下,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随之而来:教师会被AI取代吗?

这个问题看似遥远,实则迫在眉睫。一方面,AI已具备快速处理大量知识信息、精准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等能力,似乎具备了“替代教师”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教育的核心从来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存在具有更深的价值维度。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AI能否完全替代教师?哪些教师容易被取代?未来的教师该如何定位自己?

AI只能替代“传知识”的教师,无法取代教师的“育人”价值。从功能上看,AI最擅长的是重复性、标准化、逻辑清晰的任务。例如,讲解数学公式、生成作文评语、推荐练习题等,AI几乎可以做到“零差错、全天候、不疲倦”。若教师的全部职责仅仅是“教授知识”,那么确实存在被AI部分替代甚至完全替代的可能。然而,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品格的塑造与精神的引导。优秀教师所体现的“身正为范”的示范性、“教学相长”的互动性以及“因人施教”的独特性,是AI在短期内无法模拟和替代的。

示范性不可替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不仅仅要“传道授业”,更要以德立身、以身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处世态度、为人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这种人格感召和精神引领,是任何程序无法模仿的。

互动性不可替代: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基于理解、信任和情感交流的双向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应对、基于学生反馈的灵活调整、因材施教的引导鼓励,构成了教育现场最有生命力的部分。AI虽然能模仿“对话”,但难以真正理解“人心”。

独特性不可替代:每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每名学生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潜能。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个性化成长。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独特关系”是教育最具温度和深度的部分,而目前AI只能处理“共性”,难以激发“个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判断:那些仅靠知识讲授维持教学的“标准化”教师,将逐渐被AI取代;而那些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深度连接的育人者,将因AI的到来而更显珍贵。

面对AI的快速发展,教师并非“被动应对”的角色,而应主动转型,拓展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边界。以下三条原则,可作为新时代教师的自我提升路径,借力AI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

原则一:AI的优势在于“生于有”,人的优势在于“生于无”。

人工智能善于处理已知的、结构化的数据,擅长在“有”的领域中积累和生成。但人类的智慧往往起源于“无”的境界,即创造力、想象力与灵性所在。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AI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知识体系、模拟推演,但教育的根本是唤起“未知”的好奇、激发“空白”中的潜能,这正是教师的独特价值所在。

教师应善于在“无”的空间中引导学生:鼓励想象,激发灵感,培养问题意识。通过设计开放式任务、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非仅仅接受结论。

原则二: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与AI共同成长。

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教育场景不断变化。若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认知框架中,必将被时代抛弃。《礼记·大学》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不仅是古代修身的箴言,也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座右铭。

教师应以终身学习者的姿态,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尝试将其融进教学实践中,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变”。例如,学习使用智能分析工具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掌握数字化资源建设方法,熟悉生成式AI的逻辑与局限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安全、合理地使用AI

原则三:质疑既知,反复追问,才能“至乎其极”。

AI系统生成的信息,虽然快速、丰富,但并不等于“真理”。如果教师与学生都不加辨别地接受AI生成的内容,那么教育将沦为“技术灌输”。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意即“万物之理,必须在既有认知基础上继续深究、反思,才能逼近真实与本源”。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渐进性问题,鼓励反复追问与辩证思考,在与AI对话的过程中学会怀疑、判断、超越。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哲学式探究”正是教育的根基,也是AI无法复制的“灵魂”。

教师是否会被AI取代,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教育观与实践方式。如果把教育仅理解为“知识的传递”,那么AI确实可以胜任;但如果我们认识到教育更是“人的成长”“价值的引领”“灵魂的唤醒”,那么AI就只是工具,真正的主角仍然是教师。

AI到来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教育的重构。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本质,推动教师向“更有温度、更有智慧、更有创造力”的方向转变。未来的优秀教师将不是AI的竞争对手,而是能够驾驭AI、整合AI、超越AI的教育引路人。

(作者系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