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浸润赋能 科创素养跃升
——济南起步区起航实验小学科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科创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学校通过真实情境与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当前,小学科创教育普遍面临资源分散、实践性不足、课程与地域文化脱节等问题。如何通过系统性设计破解这些难题,成为突破科创教育瓶颈的关键环节。
济南起步区起航实验小学依托“黄河国家战略”区位优势,以“博览世界,慧航天下”为核心理念,构建“多空间浸润式”科创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整合黄河生态、会展科技、智慧农业等资源,重构六大育人空间,创新“基础+拓展+实践”三维课程框架,形成了“环境育人、跨界融合、文化浸润”的独特模式。
学校通过系统规划,将校园打造为融合自然观察、科学探究与技术实践的育人场域。校园内栽植多种乔木、花卉及乡土植物,构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微型生态系统,学生可常态化开展物种识别、生态观测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科学兴趣。为支撑无人机课程需要,学校建设了专业化训练场,设置了竞速赛道、障碍穿越区等功能区域,满足学生从基础操作到竞赛训练的需求;校园气象站则由学生自主运营,每日记录8项气象数据,助力学生掌握观测方法、提升数据处理与科学推理能力。
在搭建虚拟与社会化空间层面,学校依托科技节、科创大讲堂拓展学习场景。学校科技节通过虚拟星空演示、无人机编队表演等项目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科创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拓宽学生视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课程是开展科创教育的核心载体。学校积极整合周边社会资源,构建校内外联动的教育生态。学校科创课程整合黄河流域生态资源、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科技资源、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资源,形成教育生态链。如,学校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种子发芽包”“蘑菇种植小能手”项目,将前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小学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快乐和科技魅力。
在课程设计上,学校积极构建“基础—拓展—实践”三级课程框架。基础课程以国家课标为基准,整合多学科内容,强化科学思维与基础实践能力培养。在拓展课程层面,开发无人机、木工、沙画等精品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如,无人机课程设“基础操作班”“竞赛提高班”,实现分层教学。在实践课程层面,学校联合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省科技馆、省博物馆等机构,组织学生参与真实情境中的科技实践与课题研究,促进知识跨域迁移,强化课程的实践导向。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深度融合项目式学习(PBL)与探究式学习,重构课堂结构。教师将角色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资源协作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黄河文化保护”“萱草花种植”等课题,完成从问题定义、方案设计到成果迭代的完整流程,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积极构建“小博士”多维评价模型,涵盖科学思维(30%)、实践能力(30%)、协作与品德(20%)、创新成果(20%),依托“成长档案袋”记录学习全过程,实现从结果评价向过程性、增值性评价转变,支撑学生素养发展。在过程性评价引导下,学生自主提出科学问题的数量显著增长,课程对内在学习动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用日益凸显。
在相关举措的推动下,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在气象观测课程中,100%的学生掌握8类气象仪器规范操作,累计撰写156份数据分析报告;在2024年齐鲁青少年无人机挑战赛中,无人机竞赛团队获一等奖3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跨学科实践中,学生围绕“黄河生态保护”创作了41部短视频……一系列成绩和育人成果,是学校“多空间浸润式”科创教育课程体系带来的深层育人成效的集中体现。
学校以“空间即课程”为理念,通过场景化重构将知识学习转化为具身体验,有效破除科创教育中实践环节薄弱的普遍困境;以“文化为基因”,深度融入黄河生态与文化脉络,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底蕴的共生共长;以“协同为动能”,依托“政—企—校—研”多元主体联动,整合社会资源,使之成为系统化育人力量。“多空间浸润式”科创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新潜能,有效拓宽了科创教育的实践路径与育人边界。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更多元、更开放的实施策略,推动学生科创素养的全面、持续、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