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宪法阳光照进青少年的精神原野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更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明确权利和义务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法治建设进程,宪法教学应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宪法教育中,教育者应避免教育的抽象化、形式化,考虑到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及时借助有效的教育体系和生动的教育实践,让宪法精神真正走进青少年的知识世界,融入其精神原野,触动青少年的心灵,实现青少年宪法教育的常态化、实效化开展。
要健全宪法教育管理机制,明确教育目标与责任。宪法教育作为学校整体教学规划的一环,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侧重让青少年感知宪法,借助生活化案例让青少年建立宪法与生活的认知联系。初中阶段以宪法理论的讲解为主,让青少年了解宪法的核心原则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高中阶段要引导青少年分析宪法精神与国家治理的关系。除了纵向规划外,学校也要建立横向的教育管理机制,需要由校长统筹、德育部门牵头、学科教师配合、法治副校长参与,最终形成综合化的责任机制,将宪法教育的任务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并作为有效的教育管理考核点,调动起广大教师开展宪法教育的积极性,在校园内营造“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教育氛围。
要完善宪法教育课程体系,推行学科融合及分层教学。传统的宪法教育主要靠法治课,形式单一且课堂容量有限,也无法激发青少年宪法学习的兴趣。因此,学校应注重破除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专门课程、学科渗透、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在专门课程方面,推出校本教材,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以趣味化的方式,如漫画解读、情景模拟、案例剖析,将复杂的宪法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知识,让青少年直观理解宪法的抽象内容。在学科渗透方面,教师要挖掘学科中的宪法元素,实现综合化的育人。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解读法治主题的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宪法的发展历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宪法条文。此外,学生的学段不同,认知水平有个体间的差异。教师应实施分层教学,借助知识竞赛、文艺活动、辩论赛、专题研讨,契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宪法学习诉求,使他们运用宪法思维分析现实问题,从知到信,从信到行。
要加强宪法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教师的法律素养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宪法教育实效。因此,学校应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机制,逐步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和宪法专业教育能力,借助专项培训邀请宪法学专家、法治实务工作者系统讲解宪法的核心条款,传授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分析典型案例。以多种方式帮助教师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就宪法教育教学设计、公开课展示等进行探讨,通过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带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富有趣味性和实效性的法治课堂。学校要注重利用校外导师的资源优势,邀请法治副校长、社区法律顾问定期进校园,组织学生开展宪法教育活动,以弥补学校师资在实务经验方面的不足。
要优化宪法教育评价机制,确保法治教育真正落地。传统的教学评价以知识测试为主,很难全面反映青少年的宪法素养,评价维度单一,难以引发青少年对宪法学习的关注,教学评价反哺教学的作用发挥受限。因此,学校应着手构建融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知识评价与行为评价等要素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宪法教育评价机制作为宪法教学改革的导向,把宪法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宪法教学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让宪法教育真正落地,深入青少年的内心。在过程性评价实施方面,教师要借助课堂观察、作业反馈、学生活动参与度及时记录学生在宪法学习中的成长与进步。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教师除了定期开展宪法知识测试外,还要增加宪法素养问卷、案例分析报告等评价方式,全面考察青少年对宪法精神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在行为评价方面,教师要关注青少年的日常表现,考察其是否能自觉遵守宪法原则,规范地维护自身与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关注家庭、社会方面的评价反馈结果,了解青少年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法治行为表现,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的评价综合体,让宪法教育从浅层知识层面的讲授转化为青少年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依据。
未来,青少年宪法教育还需进一步打破学校边界,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家庭要参与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引导中,从家庭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与权利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法治氛围。社会层面则要重点搭建宪法教育实践平台,如开放法治教育基地、组织宪法宣传活动等,加深青少年对宪法的理解。
(作者单位系商河弘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