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让宪法阳光照进青少年的精神原野 “教学评”一体化需要教师三重转变 用生活点亮化学之灯 教师要学会用眼神“说话”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教学评”一体化需要教师三重转变

□ 孙承敏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一体化作为连接目标、过程与结果的纽带,逐渐成为课堂转型的关键抓手。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这一理念常陷入“目标模糊化、评价形式化、过程割裂化”的现实困境。那么,怎样才能高质量构建素养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可操作性的突破路径又在哪里?

在现实教学中,一些困境往往令“教学评”一体化产生实践迷思。一是目标设计的“悬浮化”倾向。部分教师将教学目标简单等同于知识点罗列,未能与核心素养发展建立实质性联系。例如,在“分数除法”教学中,仅设定“掌握计算法则”的单一目标,忽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素养的培养。有关研究结果显示,83%的教案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模糊。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缺乏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导致教学活动与评价失去锚点。这种目标设计的悬浮化,使得“教什么”与“评什么”产生结构性脱节。二是评价方式的“窄化”困局。传统课堂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纸笔测试多,表现性评价少;结果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教师评价多,学生自评、互评少。在某乡村学校的随堂观察中发现,一节《圆柱与圆锥》新授课,教师共进行6次评价,均为“对不对”“好不好”的简单判断,未涉及思维过程的深度反馈。这种“窄化”的评价方式既无法捕捉学生的素养发展轨迹,也难以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三是教学过程的“线性化”局限。部分课堂仍遵循“复习—新授—练习—总结”的线性流程,将评价视为教学结束后的“附加环节”。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按“讲解例题—模仿练习—课堂检测”的固定步骤推进,当学生提出“用画图法解题”的新思路时,因未在预设评价范围内而被简单带过。这种线性化教学扼杀了课堂生成性资源,使“教学评”一体化沦为机械的流程拼接。

针对上述困境,笔者选择的突破路径很简单,就是基于实践案例的行动重构。首先是目标锚定: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比如,我校的王老师在“鸡兔同笼”教学中,将目标重构为:知识目标——能用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问题(运算能力);能力目标——能清晰表达解题思路,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推理意识、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在闯关游戏中体验数学趣味(应用意识)。教学中,她设计“农场闯关”情境,用卡片代替鸡、兔,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当学生小宇用“抬脚法”解释思路时,王老师即时评价,引导全班聚焦推理过程:“你的假设很有创意!能说一说为什么让兔子抬脚吗?”这种目标设计体现了“三维融合”特征,将核心素养拆解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正如泰勒课程理论强调的“目标引领评价”,精准的目标定位使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也为后续评价提供了具体标准。其次是评价嵌入:从“终端判断”到“全程对话”。我校李老师开发了“微课+说题”双轨评价模式。在“折扣”教学中,他先用超市里的宣传单制作微课,让学生在家里预习;课堂上采用“说题评价表”,要求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选择、错误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口头阐述。很多教师纷纷反馈,过去,学生只会套公式;现在能说出为什么用乘法、哪里容易错,思维清晰度明显提升。这种嵌入式评价打破了“教完再评”的惯性,将评价转化为学习过程本身。正如《2025年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指出的“以评促学”理念,当学生需要向同伴解释思路时,其元认知能力得到了自然发展。再次是活动重构:从“单向传输”到“情境共创”。这种情境化活动将“教学评”融为一体,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评价则成为探究过程的自然延伸。正如“备教评一体化”理论强调的,当教学目标、活动与评价形成闭环时,学习才能真正发生。第四是教研支持: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发展”。在我校开展的“三磨两评”教研活动中,初磨目标,教研组共同将“百分数”教学目标细化为“能结合购物情境解释折扣含义(理解)—会计算不同折扣的总价(应用)—能为家人设计最优购物方案(创造)”;再磨评价,开发“彩虹评价卡”,红色卡记录计算正确度,蓝色卡标注思路创新性,绿色卡反映合作表现;三磨课堂,教师轮流执教,录制视频后用“切片分析法”研讨评价时机。该模式使我校数学平均分提升12.5分,32%的教师形成个性化评价策略。这种集群式发展有效破解了教师个体经验不足的困境。

我校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本特殊的“成长手册”:封面是学生手绘的“数学城堡”,内页贴着不同颜色的“数学印章”——黄色代表解题正确,紫色代表方法创新,橙色代表帮助同学。这本手册记录着小宇从“数学学困生”到“小老师”的转变,也见证着“教学评”一体化的育人力量。当评价从“打分工具”变为“成长对话”,当教学从“知识灌输”变为“素养培育”,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质变。我想:这正是“教学评”一体化走向深度的生动实践。

实践表明,突破“教学评”一体化的困境,需要教师实现三重转变:在目标设计上,从“照本宣科”走向“精准画像”;在评价实施上,从“法官裁判”走向“成长导师”;在教学组织上,从“线性推进”走向“生态建构”。这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挑战,又是重塑数学教育价值的契机。正如一名学生在第一次当“小老师”时说的:“原来,数学不只是数字,还是我们一起闯关的故事。”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学评”不再是割裂的环节,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长清区万德中心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