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点亮化学之灯
知识是生活现象的集中反映,生活则是知识的源泉。在化学教学中,要搭建一座连接化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用生活点亮化学之灯。生活化教学强调将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化学、理解化学、应用化学,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建构知识体系,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现实生活着手,对知识进行关联对接,规划出一条清晰鲜明的教学路径。
巧借生活现象,敲击兴趣之火。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中包含诸多概念和专业术语,学科理论性、实用性、创造性特征较为显著。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实践中不能单纯采用灌输式教学。然而,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依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引导方式,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学生逐渐产生“化学无用”的疏离感,教学引擎无法顺利启动。调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冲突,教师必须学会“借力”,以生活为教学素材库,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触动学生认知,敲击出兴趣之火,促使他们在思考中主动质疑、主动发问,让学生顺利进入化学世界。例如,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节课本身就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从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着手,触动学生的感官神经,让学生快速进入知识的世界。“请大家一起观察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说说你的发现,可以从物质的状态进行阐述。”教师利用操作演示的方式,展示“消失”的冰块、燃烧的纸条等现象,并以填写观察表格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在具体实践的辅助下,学生瞪大眼睛,认真观察,填写表格,感受物质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探究欲更加强烈。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再阐述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和理解。
进行生活阐释,点燃化学之灯。化学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晦涩的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更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习探究理论知识,理解并解释生活现象,在新知识与原有生活经验的交互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化学专业性极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生活是学生最原始、最丰富的“经验库”,是那根最能点燃学生心中好奇之火、唤醒探索之欲的火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化解知识的抽象性,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让新知识顺利完成“同化”与“顺应”。在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教师以语言表达的方式对化学知识展开讲解分析:“化学中有这样一对‘孪生兄弟’,它们长相相似,分子中仅仅差一个氧原子,但性质却截然不同,一个会致命,一个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积极猜测。明确了学习主题后,教师以对比分析的方式,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来源以及用途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例如,在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教师借助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小区安全员”的身份对一氧化碳中毒的过程进行剖析。因为要担任宣传员、讲解员,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极高。这就将知识与生活实践融合在一起,打开了化学学科的大门。
拓展生活外延,照亮素养之路。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根本性的教学理念重构,是让教学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素养培育”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保障。为了让化学知识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教师要结合学生现实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训练任务,对接现实生活,让学生沉浸其中,主动观察、关联生活现象,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师设计课后训练任务时必须兼顾多样性,满足不同认知层级学生的需求,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产生共鸣,在自己的生活经验范围内找到链接点,成为生活的主人。在学习《燃烧和灭火》一课后,学生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初步萌生了安全意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争做校园消防员”的主题训练活动。从“火眼金睛·隐患搜查官”“见招拆招·灭火策略师”“奇思妙想·小小发明家”这三个层面着手,逐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主题的驱动下,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知识迁移和转化,逐渐成为生活真正的主人。
教育即生活。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造就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富有科学精神的“生活者”,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化学课堂。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以学科主题内容为切入点,巧借生活现象,敲击学生兴趣之火;对接学科知识,进行生活化、具体化的阐释,点亮化学之灯;从生活的外延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展开学习拓展。在生活实践中,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用化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时的化学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变成学生认识世界、改变生活的星光,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