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初心:耕耘杏坛三十载
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在《徵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每当踏上那熟悉的讲台,我总会想起初为人师时,在日记本扉页上郑重写下的“师者弘道,天人合一”八字箴言。这简短的8个字,历经30年教育风雨、52载人生沧桑,已如种子般深植于心田,茁壮成长为参天巨木,枝丫间挂满永恒的叩问:何为师?何为道?何以弘道?
明烛照夜:教育者的精神原点
初执教鞭时,我总是心怀忐忑、如履薄冰,总有一个声音萦绕在脑海——“这节课,我能上好吗?学生能学会吗?”那时也总将“传道”等同于知识的搬运,巴不得把所有知识全部输送给学生,认为学生都能学会。
直到有一天,在《礼记·学记》中读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才顿悟:教育不是想当然,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一道坎,只有跨过这道坎才能实现交互与平衡。于是,就有了秉烛夜读、寻根溯源,有了和学生交流交心,向同事拜师请教,向专家问道的艰辛求索,直至越来越深刻地理解“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0年杏坛耕耘,我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成长为一名区域名校长,又历经百转千回,站在了大学的讲台上。每次角色的转变,都赋予我更加沉重的责任与使命。而大学教师,尤其是师范专业的大学教师,更肩负着培养未来教育者的重任。
在我看来,教育不是雕琢塑像,不是强行灌输,而是点燃火种,点亮心灯。真正的教育需要心灵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智慧的启迪与迁移。
解蔽之道:驱散认知的迷雾
北宋张载曾提出“为天地立心”的使命,这一使命在教育现场具体化为破除认知“茧房”、探寻真理之光的坚定信念和努力。
记得刚担任校长的那个冬夜,我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各个网吧,最终找到那名天资聪颖却沉迷网游的学生。那晚,我们彻夜长谈,从《世说新语》中的趣闻逸事谈到学校优秀学生的励志故事。我的话语驱散了他认知的迷雾,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渴望。两年后,他顺利考入重点高中,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某所著名高校录取。进入大学报到的第二天,他给我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我的感激之情。
薪火相传:文明接力的火炬
《周易·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教育则是道器相生的艺术。
在担任2019级小教本科(1)班班主任期间,我深知,他们作为免费师范生无须担心就业,但学习动力也因此不足。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一次次地给他们打气鼓劲,与他们促膝长谈。最终,15名参加硕士招生考试的学生中有14名被知名高校录取,3名学生在全国学术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今年春节,我收到了20年前教过的一名学生的来信。如今,他已成为一名教授。他在信中写道:“当年,您讲解甲骨文‘教’字的构形时,那生动的描绘让我铭记于心。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做文明星火的守护者。”这封信让我想起了敦煌藏经洞的洪辩法师,他封存典籍时的虔诚与坚定,与我们传承教育的初心何其相似。
回望30年的从教历程,内心深处既有守望教育的使然,也有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的坦然。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恰在于:当我们渐渐老去时,曾经的苦口婆心已触动了年轻人不断前行的心弦,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就像《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吟咏,教育的本质恰是生命对生命的雕琢,是文明星火的代际传承。
(作者系枣庄学院教授)